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但人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的:正直、勇敢、独立。我希望你是一个优秀的人。 ——余光中
正直、勇敢、独立——这是余光中老先生眼中的优秀。
那你心中的优秀呢?
高中三年一毕业,我便脱离了那种没日没夜学习的状态,成功通过的自主招生给我带来了太多便利,不用焦头烂额地填志愿,也不用为担心掉档而忧心忡忡。尽管妈妈一再强调,为了保险起见,填上剩下的志愿,我也胡乱来过,写上清华北大、北体、华师等等我的分数根本够不上的学校。
我一度自信地认为,到了大学,就不需要如此没日没夜的学习了,大学会锻炼自己更为丰富的能力,所以每每父母提起成绩时,我会和他们谈起综合素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
为什么?
因为我成绩很一般呀。
高中理科的种种一度是我的软肋,也就生物能考出不错的成绩,但大学的生物却是让我大开了眼界。
这一年半来,我满足于每门课的“及格线”,一边自我安慰“我理科本来就不好”,一边奔波于繁杂的学生工作,有没有顾此失彼,也只有旁观者清。这种“自我满足”在每一个学期开始转变为间接性雄心壮志,在每一个学期末变成临时抱佛脚的持续性焦虑,反反复复,从来没有思考过其中的意义,也不曾计算过自身的得失。
内心的冲劲儿与体内的惰性僵持不下,感性的触角也一直张牙舞爪,并不一定钟情诗和远方,但对“活在当下”的说辞深信不疑。
但目前为止,我表现出的“活在当下”,是真真正正的按部就班,按着能看得见的路走下去,对每一步信心满满,至于那些看不见的,则表现出遥远的焦虑。
这种活在当下,很没劲。
或者说,这种一直少有突破,不求高度的活在当下,很没劲。
在关于2018的flag中我写到:
培养自己同时做好几件事情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背后,是时间管理和效率的平稳提升。我之所以不敢只写“同时做好几件事情”,是怕高估自己在时间管理和效率方面做出的微小进步,高估过后,潦草了事,末了同样是一地鸡毛的盛况。
我的大二上学年除了举办迎新晚会,几乎没有参与任何事情——为一件事情精疲力竭的感觉虽然充实,却少了些全力以赴的拼劲儿。
我不想再顾此失彼,按部就班消磨着大学时光,大学四年能够去争取的远比我看见的还要多得多,野心稍微大一点点,好像也不是什么坏事。
今年一月份,我参加了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志愿者的招募,二战,落选。
这0.16%的录取率,带给我的不是遗憾,是日常挑战从未有过的极大鼓舞。是与七万多大学生并肩作战的兴奋,是每日微博打卡头脑风暴的畅快,是表达观点时对于想法的不断整合,这场招募让我看见了无数真正称得上优秀的ta们。
贴上几篇优质打卡:
可能很多人想说“做好自己就行了,不用跟别人比”。
我并不是想去做任何的比较,也不想过分吹捧别人的优秀。于我而言,我好像透过这些很棒的他人经历看到了离我最近的一两步台阶,爬上去,就能够让自我高度增加一点点。
我太需要不断拔高的自我高度与未来塑造更深层次的连接,去连接那些我想要听到的声音和不愿面对坚决逃避的声音,去连接他人与自我的共同渴望以及内观与外在的协调统一。
自我高度的建立和形成需要太多太多持续积累,甚至包括偶尔的抗争和矛盾,谁都可以做一个拥有无数小开心小快乐的人,信誓旦旦告诉自己“平安是福”,而经历过自我撕扯的人,内心有更宏大的愿景。
其实,我只是想看看自己能做出多不一样的事情。
至少,和以往的自己都不一样。
还记得开头关于“优秀”的发问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请教过很多朋友,以下是一些回答:
-以圆滑的姿态,和强硬的手段,在充分考虑可行性的情况下,试图营造出可控的结局
-终生学习
-有独立的人格,能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能带来积极的影响,简约而不简单,平凡而不平庸
-有本事,没脾气or闪闪发光
-高度自律
-凡你所想,必能实现,凡你承诺,必可践行,不为生活而困扰,不为名利所负累,安逸自在,无问西东。
-在自己想待的领域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最后,借用亚布力赠所有参选者的一段话吧:
我们衷心希望当代中国的年轻人,能够拥有如大海般的胸怀,如旧时代般的温厚,以及,如数万米高空俯视大地般的格局。
你不向那几万米的高空望一眼,怎会记得在那漆黑的远方,尚有如此之多的星辰?
祝福你们,星辰大海,勇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