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初中的时候,教学楼左侧就是一条马路。马路两旁是不高的香樟树和不高的路灯。
当时刚入学,恰好被分在教室最左边的一大组的最后一排。小学六年没有寄宿过,刚上初中那会儿,什么都不会,却要一周连续在学校待五天。恰好刚开始又没有什么作业,一到晚上我就望着左边窗外橙黄的灯光想家。
已经提到街灯并不高,所以窗外看到的不是灯,只是透过香樟叶的橙光。我就常常盯着窗子那一块黄灿灿的地方,想象路灯的样子和街上稀散的行人。偶然有一辆小车疾驰而过的声音,思绪便也随着那声响远去......
有天我又望那窗子,发现同桌也是同样的姿势——望着窗外,右手撑着下巴。他转过头,眼眶是红的——他发现了我——两个人都没有说话。于是两个人都默不作声,一起看那灯光——或许是同病相怜,谁也不必取笑谁。
后来我们成了好兄弟。起初的适应期过了之后,那灯光、车声,也逐渐远去了。
初中毕业,我们没能去到同一所高中。
当时暑假我在高中培训,一天晚上,十一点多了,和室友闹了矛盾,难以入眠。一个人走到阳台上——其实不过两三平方米,站着出神。没想到另一个室友也推开了门。
我们两人初中不是一个班,不过在高中,来自一个初中也算“亲缘关系”近了。两个人对视一下,沉默半晌,便开始聊从初中的各种琐事,聊毕业后的迷茫,聊对未来的畅想。
许多内容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很昏暗(怕夜班老师所以没开灯),街上的灯光——也是橙黄色,透过半透明的玻璃窗模模糊糊地照着黑暗中两个穿拖鞋的男生。直聊到快凌晨三点,怕第二天起不来,我们才上床休息。
高二上来,有一段时间内精神都处于紧张状态,甚至2点才睡着,4点多又醒了。有时失眠就趴在窗口看午夜的商业街,远处的高楼还亮着许多盏灯,但街上已只有些许结束娱乐活动的行人。原来这闹市到了凌晨也是这般静悄悄的。不像一年前,这次夜里身边是真的无人可谈心了。只有那橙黄的街灯还亮着,成为一段黑色记忆里的几点星光。
我总认为:灯光不总是在前方指引人的。它也可能在人身旁、在人身后,给人一点陪伴的欣慰和前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