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M:conc. n. 1 G-dur menuet en trio - Francois Couperin
弁言:私人记录,舛误难免。未完,不定时更新。
史前:维伦多夫维纳斯、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英国巨石阵
埃及:蛇王碑、金字塔、石棺画、书记官、阿布·辛拜勒神庙
[1]:线条精准,数学式的严密,高度几何化的倾向。
希腊:米诺斯:女蛇神、奠酒队伍;迈锡尼:狮门;米隆的《掷铁饼者》、帕特农神庙、《拉奥孔》、《米洛的维纳斯》
[1]:公元470年左右达到巅峰,称为“古典时期”。主要表现人体美,自由、健康、自信。
罗马:图拉真纪功柱、君士坦丁凯旋门、罗马竞技场、万神庙、圣索菲亚大教堂
[1]:部分传承自希腊,并受到伊特鲁里亚艺术的影响。罗马雕刻追求“真实”,希腊雕像倾向“理想”。
早期基督艺术:教堂、修道院、浮雕
[1]:继承了希腊神像传统,拜占庭艺术兴起后,“圣像”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基督教信仰为中心发展出中世纪艺术(罗马式艺术)。
哥特艺术:尖拱、交叉肋拱、飞扶拱、玫瑰窗
[1]:基督教信仰追求精神升华,建筑向上发展,形成哥特式艺术。
早期文艺复兴艺术:
乔托
洛伦采蒂
乌切罗
安吉利科
马萨乔
布鲁内莱斯基
米开罗佐
多那太罗
文艺复兴全盛时代:
弗兰西斯加:《诞生图》
[意大利]波提切利(SandroBotticelli,1445-1510):《维纳斯的诞生》、《春》、《哀悼基督》、《维纳斯和战神玛尔斯》
[2]:师从弗拉·菲利普·利比(Fra Filippo Lippi),其哥特式绘画手法对波提切利早期画作影响很大。波提切利作品精致清亮,融合了哥特式和古典的风格,曲线流畅优美,构图清晰华丽,其笔下人物常带有迷惘、忧愁及渴望的神态。在《维纳斯和战神玛尔斯》中突显了新柏拉图派的观念。
曼特尼亚:《哀悼基督》
[意大利]达芬奇(LeonardoDa Vinci,1452-1519):《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2]:师从维罗奇奥(Verrochio)。发明了晕涂法,他自己形容为“如同烟雾般,无须线条或界限”。
[意大利]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Buonarroti,1475-1564):《哀悼基督》、《大卫》、《创世纪》、西斯廷壁画《最后的审判》:
[2]:师从基尔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其后进入“洛伦佐花园”学习(一所非正式的艺术学校,拥有者为当时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蒂奇家族)。米开朗基罗描绘男性裸体的能力卓越,他将人物勾出明晰的轮廓并着以浓重的色彩,透过巧妙的光影,将人物塑造成三度立体的浮雕状。
[意大利]拉斐尔(RaffaelloSanzio,1483-1520):《圣母圣婴图》、《雅典学派》、《自画像》、《嘉拉提亚的凯旋》、《主显圣容》
[2]:风格圆润柔和,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和恬静的秩序感。
威尼斯画派:
[意大利]乔尔乔涅(Giorgione,1477-1510):《暴风雨》、《乡间音乐会》、《自画像》、《三哲人》
[2]:对色彩具有非凡的敏感度,对于能让作品产生高度明亮与柔和感的油画技法很感兴趣。擅长表现大自然和生命内在的神秘感。在他所有的画像中,都有一种对人物内在性格的探索,常常带着诗意般的忧郁氛围。其作品《暴风雨》可称之为最早的“气氛式风景画”,画作中风景不再是人物形象的陪衬物或附属品。
[意大利]提香(TizianoVecellio,1488-1576):《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自画像》、《圣母升天图》
[2]:先师从塞巴斯提亚诺·祖卡托(Sebastiano Zuccato),后师从乔瓦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是第一位在画中赋予大自然“情感”的画家,表现空气和光的巨匠,以色彩的力量建立了另一种表现手法,打破了以往构图法的种种限制。中年画风细致,稳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则笔势豪放,色调单纯但富于变化。
[意大利]丁托列托(JacopoTintoretto,1518-1594):《维纳斯、伏尔甘与战神》、《圣马可的奇迹》、《最后的晚餐》、《天国》
[2]:丁托列托常以稳健迅捷的笔触表达出完整的形体以及整个建筑物所呈现出来的分量,尤其注意其中光影的对比。简单地说,他就是将米开朗基罗有力线条下的戏剧张力、提香对色彩的运用融合到一起,然后运用更夸张特别的方式,加入自己的情感,呈现出人世间种种的不幸。
[意大利]韦罗内塞(PaoloVeronese,1528-1588):《利未家的宴会》(原名《最后的晚餐》)、《发现摩西》、《贵妇人肖像画》
[2]:师从安东尼奥·巴迪利(Antonio Badile)。韦罗内塞呈现的是恰如其分的色彩布局及清楚而简单的明亮感,色调不明显,但光线和色彩融合到一起,使画面产生平衡和互补的效果。
北方文艺复兴:
[荷兰]杨·凡·艾克(Janvan Eyck,1395-1441):《阿诺非尼夫妇像》
[2]:弗兰德斯画派创始人,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十五世纪北欧后哥特式绘画创始人,西洋绘画史中第一位将各种事物、人物置于真实环境的光影中的画家,与其兄弟胡贝特一同被认为是油画技法的发明者。
[荷兰]博斯(HieronymusBosch,1450-1516):《人间乐园》、《干草战车》、《基督荷着十字架》
[1]:超现实的鼻祖。
[2]:是一名狂热的教徒,其画作以宗教为主,含有强烈的道德劝说,又具有独特的自由精神。早期作品平板内敛,用色干净,人物分明,而后渐渐充满暗喻。他暗喻题材取自各种谚语、诗篇、传说、风俗。《干草战车》的灵感来自于弗兰德斯谚语:“世界史载满干草的四轮车,能捞多少就捞多少。”
[荷兰]勃鲁盖尔(PieterBruegel,1525-1569):《农民婚礼》、《雪中猎人》(《月令图》组画中的一幅)、《自画像》
[1]:平民传统。
[2]:师从皮耶特·库特·阿·阿尔斯特(Pieter Coecke vanAelst)。笔下人物多为拙朴的农夫和中产阶级的商人。勃鲁盖尔晚年作品更加简练,画中人物变少,比例变大,空间显得更加开阔,但画中所含的深意却愈发令人深省。一度被封为“农夫画家”。
[德]小荷尔拜因(HansHolbein,1497-1543):《大使》、《梅尔的圣母》、《乔治·基茨肖像》、《亨利八世肖像》
[2]:小荷尔拜因创作的肖像画具有写实主义风格,早年的肖像画显示出他刻画人物特性的天赋和对人物的敏锐观察,加上对美与和谐有强烈的感受,使这些肖像画接近于法兰德斯和意大利大师们的作品风格,而不像许多德国画家那样,一贯流露出自我怀疑和拘谨。
[德]格吕内瓦尔德(Grünewald,约1470至1480-1528):《基督受难》、《圣安东尼的诱惑》
[2]:是德国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格吕内瓦尔德关心人民,对宗教改革运动深表同情。其作品仍保留相当程度的哥特色彩,在光线和色彩方面并不严格限制光线的方向和来源,颜色写实自然。由于受到神秘主义影响,常常使用暗喻、隐晦的手法来表达思想。他擅长用夸张强烈的绘画风格表现人物的情绪。
[德]丢勒(AlbrechtDürer,1471-1528):《自画像》、《阿尔科的风景》、《兔》、《亚当与夏娃》、《祈祷的双手》
[1]:北方画派的总结者,兼具南北画派长处,第一位画自画像的画家,第一位直接在自然风景中写生的画家,第一位以版画制作作品集的画家。
[2]:擅长油画、版画、雕塑和建筑。丢勒取材包罗万象,笔风雅致,线条精准,擅长描绘衣饰的繁复华美。著有《人体比例研究》,包含透视学和人体解剖学知识。他致力于艺术研究,以意大利的艺术理论为基础,融合南北欧洲画作的优点,将文艺复兴传到欧洲北部,开创了历史上“北欧的文艺复兴”。
[德]克拉纳赫(LucasCranach,1472-1553):《自画像》、《约翰内斯·库斯皮尼安博士》、《钉刑图》、《田野间的维纳斯》
[2]:画风独特,构图迭有新意,赋予衬托的背景以隐喻的感情,烘托画作的气氛,这种形式影响了日后的多瑙河画派。感情丰富的风景、几乎不带景深的构图、极低的地平线,使他笔下的人物有如置身框架中的静物,甚至具有雕像的感觉。
矫饰主义:
[意大利]布隆奇诺(AgnoloBronzino,1503-1572):《美蒂奇肖像》、《维纳斯的胜利》
[2]:蓬托莫(Pontormo)是布隆奇诺的启蒙者。作品笔法精致,感情冷漠,色彩刺目。
[希腊]格列柯(ElGreco,1541-1614):《托莱多风景》、《欧贵兹伯爵的葬礼》
[1]:西班牙画派。
[2]:早年深受拜占庭圣像绘画风格的影响,此外他对希腊和罗马的经典有着高度热情,早期作品常体现出矫饰主义的风格,到了后期他常将文艺复兴时期逼真的人体以非自然的方式拉长,从前景延伸到天际,开阔视觉。不再逼真的前景,非世俗化色彩的运用,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巴洛克艺术:
[意大利]卡拉瓦乔(Michelangelo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酒神》、《持一篮水果的男孩》、《圣马太的召唤》、《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水果篮》、《埃玛乌斯的晚餐》、《圣母之死》
[2]:卡拉瓦乔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有如一张快照,捕捉事物互动的瞬间。画风流畅,充满动感,叙事明确,人物的表情形象生动,充满戏剧效果。衰败死亡的暗喻总在他的作品中出现。
贝尔尼尼:《四河喷泉》、《大卫》、《圣特雷莎的狂喜》、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德]鲁本斯(PeterPaul Rubens,1577-1640):《基督下十字架》、《玛丽·美第奇抵达马赛》、《自画像》、《爱的花园》、《田间归来》
[2]:鲁本斯受益于各个流派,从早期色彩精致、清晰流畅的威尼斯派特色,到中期动感十足、气势雄伟的巴洛克风格,乱中有序,丰盈充实,混合色彩衔接柔美,气氛梦幻,带有神秘意味。到了晚期,其描绘大自然的风景画作,勾勒出另一种意境,布局似乎随意堆叠,建构出由近而远的深度感觉,宁静悠远,跳脱以往的画风。绘画题材广泛,有许多不落俗套的构思,但画作稍显夸张,有时流于矫作。美满的生活使他的作品充满生气,笔下多半显示生命的美好和对人生的热爱。
[西班牙]委拉斯开兹(DiegoRodriguez de Silva Velazquez,1599-1660):《宫娥》、《塞维利亚的卖水人》、《纺织女》
[2]:师从埃里拉(Francisco de Herrera)和帕切科(Francisco Pacheco)。委拉斯开兹笔触轻盈明快,布局均匀和谐,以巧妙的方式将整体画面自然串联。绘画写实,明暗调配合宜,不论是社会剪影或神话题材,都呈现宁静稳重的气氛。其肖像画尤为出色,他一生为皇室效力,能轻易捕捉到任务的本质特色,不仅将任务外表描绘得惟妙惟肖,连独特的气质也表露无遗。
里贝拉:《跛脚儿童》
[西班牙]牟利罗(BartolomeEsteban Murillo,1618-1682):《小乞丐》、《吃水果的少年》、《基督受难图》
[2]:师从德卡斯蒂略(Juan del Castillo)。擅用色彩,总能精心营造出温暖的气氛,笔触精细写实,人物灵活生动。除了宗教题材,牟利罗对纯真的孩童情有独钟。他喜欢具有人情味的故事,表现真挚动人的人间感情,创造美丽动人的形象,跳脱以往宗教题材渲染悲剧的手法,风格别具清新。
[西班牙]苏巴朗(Franciscode Zurbaran,1598-1664):《静物》、《拿撒勒之家》、《牧人来拜》
[2]:苏巴朗的宗教题材绘画充满了生活情趣,没有宗教禁欲主义的味道。他的作品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主要描绘僧侣生活和宗教传说。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僧侣还是圣徒,都是朴实、恬静、自然的。他也十分重视背景和道具的描绘,是欧洲十七世纪少见的优秀静物画家。受卡拉瓦乔影响,喜欢让幽暗的空间注满灿烂夺目的光线。
[荷兰]伦勃朗(Rembrandtvan Rijn,1606-1669):《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夜巡》、《自画像》、《屠牛》、《纺织工会的理事们》
[2]:早期画风偏向巴洛克,热闹华丽,色彩鲜明,充满戏剧性。他的作品细节考究、构图经过了精心设计,使观看者有如身临其境。绘画人物各具特色,具有动感和真实性。而后他逐渐师法自然,戏剧性减弱,真实呈现事物的原貌。色彩协调统一,笔触流畅明快,阴影消弱明暗的对比,将画面光源分散,不再突出个体。
[荷兰]维米尔(JanVermeer,1632-1675):《看信的女人》、《手持水罐的女子》、《小街》、《镶花边的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2]:画风清幽冷寂,带着近似静物的形态。无声流泻半壁的光线,珍珠般晶莹剔透的色彩,把平淡的生活即景变得富有诗情画意。构图简约,寓意似有若无,没有一丝斧凿的痕迹。他喜欢上色之后,再涂以透明油彩,造成反光的效果。
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
洛兰:《森林风景》
[法]拉图尔(Georgesde La Tour,1593-1652):《算命者》、《抹大拉玛利亚的忏悔》、《木匠圣约瑟》、《圣母受教育》
[2]:拉图尔创作的题材主要是宗教画和风俗画,但两者往往又彼此融合,作品中无论是人物还是周围的环境都极其朴素、真实,富有日常生活的特色。他的宗教题材也没有神秘气氛,笔下的圣母和圣经传说中人物,有如形象质朴的农民,有一种端庄自然的美。他擅长描绘光线与阴影,画作特色在于利用烛光来创造独特的效果,人物在烛光下忽隐忽现,光线的变幻细微精致,气氛平和。
勒南:《农民家庭》
[比利时]凡·戴克(AnthonVan Dyck,1599-1641):《自画像》、《枢机主教宾提沃利奥》、《参孙和达利拉》、《逃亡埃及途中的休息》
[2]:凡·戴克明显受到鲁本斯的影响,色彩丰富,气势逼人,构图充满戏剧效果。其肖像画除了强化人物特征,使肖像神似之外,凡·戴克还十分注意整体气氛效果。或动或静,设计出合适的背景和事物,构图较以往的肖像画灵活,大量运用中间色调,使色彩和谐不突兀。他常将人物美化,拉长双腿的比例,以达到美观的效果。修饰出体态优美、气质不凡的形象,以各种手法烘托这些人物非凡的地位。
洛可可艺术:
华托:《小丑》
布歇:《裸女》
夏尔丹:《水瓮》、《配膳桌》
新古典主义:
大卫:《荷拉斯兄弟之誓》、《马拉之死》、《加冕式》、《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
戈雅:《卡洛斯四世一家》、《1808年5月3日》、《嬉戏者》、《战争》、《死亡》
安格尔:《德沃赛夫人肖像》、《大宫女》
卡诺瓦:《丘比特和普赛克》、《波琳娜雕像》
浪漫主义:
籍里科:《梅杜萨之筏》
德拉克罗瓦:《猎虎》、《自由引导人民》
透纳:《奴隶船》、《雨、蒸汽、速度》
写实主义:
柯罗:《珍珠女》、《沙特尔大教堂》、《枫丹白露森林》
巴比松画派:
米勒:《播种者》、《晚钟》、《拾穗者》
杜米埃:《特朗斯诺南街的屠杀》、《三等车厢》
自然主义:
库尔贝:《奥尔南的葬礼》、《画室》、《筛谷的妇女》、《碎石工》、《雷雨后的艾特达断崖》
印象派:
莫奈:《日出·印象》、《睡莲》
[1]:重光和色彩。
雷阿诺:《煎饼磨坊的舞会》
德加
[1]:重造型和素描。
爱德华·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奥林匹亚》
后期印象派:
塞尚:《圣维克多山》
梵高:《吃马铃薯的人》、《向日葵》、《星夜》、《自画像》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二十世纪现代艺术:
野兽派:
马蒂斯:《舞蹈》
立体派:
布拉克:《埃斯塔克的房子》
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格尔尼卡》
未来主义
表现主义:
蒙克:《呐喊》
抽象派:
康定斯基:《蓝骑士》、《构成者七号》
蒙德里安:《线与色彩的构成》
达达主义:
杜尚:《下楼的裸女》、《泉》
勒·柯布西耶:龙尚圣母教堂
赖特:流水别墅
超现实主义:
马克·夏加尔:《我和我的村庄》
达利:《记忆的永恒》
波普艺术:
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
行为艺术:
博伊于斯:《油脂椅》、《如何向一只死兔解释绘画》、《给卡塞尔的7000颗橡树》
阅读材料:
[1]《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蒋勋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1.
[2]《你不可不知道的100位西洋画家及其代表作》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注:全篇框架基于材料[1]。[1]是在书店看的,手边没有实体书,故参考了豆瓣用户Victoria的书评建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