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心血来潮,找来在记忆中已经破碎的凑不到一起的《巴黎圣母院》重新看了一遍。
副主教的阴郁比记忆中的更加深刻,他那狡诈闪躲在黑暗里的眼神时而跃然纸上;敲钟人的丑也在我脑海里具像化到新的高度,感慨在雨果的笔下造物主是如何的倦累,才会造成这么一个“连粗胚胎都谈不上”的人;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和天真让人嘘嘘,在当时特定的权利环境和宗教背景下,美好的出现只为衬托丑恶的狰狞。
《巴黎圣母院》的大概情节是,饱读诗书的副主教,外表正派内心却滑入恶的深渊,在禁止教士结婚的宗教背景下忍不住的爱上了(扭曲的)美丽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有着畸形外形的敲钟人知恩图报(也因为姑娘太好看)也爱上了这个姑娘,可是爱斯梅拉达却爱慕着油嘴滑舌拈花惹草的卫队长弗比斯,最后副主教为了不让其他人得到爱斯梅拉达,扭曲的爱慕彻底扭曲了副主教的良心和理智,直至把她送上绞刑台,当敲钟人卡齐莫多知道了一直被自己保护着爱斯梅拉达是被自己的养育恩人——副主教害死的时候,亲手将副主教推向了死亡。
我真想改一改结局。《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夸张的人物特点尖锐的指出社会、宗教矛盾和人性的阴暗面,从而达到鞭辟入里、针砭时弊的效果。但是,这种悲剧艺术主义让我对书里面的主角们心疼。
丑陋的敲钟人卡齐莫多
先说说卡齐莫多。他为什么会这么丑?简直丑的没有天理。在四肢数量俱全、五官数量俱在的前提下,基因重组成卡其莫多这种型号的也就仅此一例吧。
“独眼,驼背,罗圈腿只是凑足了人的模样而已”,“看他的人面兽躯,就仿佛是天然的爬行动物”,“这不幸的人满腹忧伤,如同其躯体的畸形一样”。丑的明不明显?不明显,这几句没有把卡齐莫多的聋、半哑和瘸表现出来。
“透过她的玫瑰色眼睑,那个独眼、侏儒、缺牙的丑面孔,似乎一直浮现在她眼前。于是,她索性一直把眼睛闭着”,“她拼命克制住对他的厌恶”,“他觉得她是那么优美,她觉得他是那么丑陋,她每时每刻在卡齐莫多身上发现更多的丑陋之处”。这是卡齐莫多第一次救出爱斯梅拉达时,对她面对卡齐莫多时的心理刻写。卡齐莫多真的是丑,隔着书页都能闻到爱斯梅拉达对他外貌浓浓的嫌弃,丑的几乎超出了我的想像力。
可是他不仅丑,他还有个极不正常的主人,即副主教。
副主教收养卡齐莫多,并教育他,让他在圣母院担任敲钟人,副主教吩咐他干任何事情,他都会饱含热情完成以期待赞许,包括在漆黑的夜里帮副主教抢偷爱斯梅拉达。卡齐莫多在当时受世人讥笑排挤,被当时众人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在卡齐莫多爱上爱斯梅拉达前,副主教是他内心唯一的柔软处,是他生存的光和希望。“卡齐莫多身上这种充沛的体力发展到如此非凡地步,却又懵里懵懂交由另个人任意支配,这真是不可思议”,这是雨果对卡齐莫多和副主教关系的描写。
可惜副主教的灵魂和卡齐莫多的躯体一样畸形。副主教被卡其莫多全身心的敬畏,他却害死了卡齐莫多心爱的爱斯梅拉达。卡齐莫多真的很可怜,丑就丑了,可丑成这样为什么还要他经历这种不可能实现的单相思爱恋及亲情的恩义断绝?最敬畏的人害死了最爱的女人(而且这个女人绝不会爱他)这种桥段,任何时候都会让人觉得生无可恋。
我想全书对卡齐莫多最幸福的描述就是,人们发现他的白骨搂着爱斯梅拉达的白骨(我想爱斯梅拉达没同意让他这样干吧),这是雨果对他生理缺陷和剧情设置的恶意最温柔的补偿。
黑袍下的副主教
邪恶的副主教其实也是一个可怜的人,他就像一只躲在黑暗中蠢蠢欲动的蝙蝠,受制于白天黑夜,就像他受制于他谨记于心的伦理教义和欲望。
“还只一丁点儿大,父母便把他送到大学城的托尔西学院去过着幽居的生活,他就是在那里靠啃弥撒经文和辞典长大成人的”,“神学院的这个年轻学生才十六岁,却在玄奥神学方面可以同教堂神甫相匹敌,在经文神学方面可以同教议会神甫争高低,在经院神学方面可以同索邦大学的博士相媲美”。副主教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凭借着了不起的毅力和勤奋在学术界有了相当高的地位。
可是,生于中产家庭的副主教遭遇家庭变故。他十九岁时,父母死于瘟疫,只留下了尚在襁褓中的弟弟。从此,“满怀恻隐之心,对小弟弟疼爱备至尽心尽力”,“他倾其全部的热情去爱他的小约翰(他弟弟)”,“思念小弟弟不但成了他的娱乐,并且也是他学习的目的”,”“下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他对上帝应负的某种前途,决心一辈子不讨老婆,不要有孩子,而他的孩子、他的妻子就是弟弟的幸福和前程”。
可是他对弟弟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对宗教的虔诚也没有使他得到理论上的神明眷顾。“小弟弟茁壮成长,郁郁葱葱,长得枝繁叶茂,然而一味朝向怠慢、无知和放荡的方向发展”。对弟弟给予厚望的副主教在这种情形下也是身心憔悴吧,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和希望都用来浇灌弟弟了,没想到会养育成这么一株到处惹是生的非歪瓜裂枣。所以他更加一门心思专注投入到学问里,那里才会给他公平的回馈。渐渐地,他内心的失望滋生和人性的压抑相互缠绕交织,使得他不知觉的摘了恶的禁果。“克洛德在穷尽人类知识的善之后,竟大胆钻进了恶的领域”。他成了一名博学又无知的人。
而这个恶的领域就是,他对爱斯梅拉达产生了爱慕。这让他自己害怕,因为此事与他的教义和伦理相悖,他认为是这个吉普赛少女设巫术引诱了他(简直精神分裂,爱并厌恶),最后,教条和人性的欲望不断冲突升级,他内心的怪兽不断嗜吸他的邪念而让他面目全非,使得他心理扭曲,而这种扭曲最后埋葬了他自己,他挚爱的弟弟,爱斯梅拉达,还有卡齐西莫。
所以说,副主教克洛德也是一个可怜人。
想改一下结局
《巴黎圣母院》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和矛盾,整个故事了映射了宗教的虚伪,政府官员的腐败,法例的死板及人性在环境下的僵化,雨果喜欢的关于建筑艺术的兴起、变迁和停滞乃至倒退在书中都分析的入木三分。不计其数的悲剧总是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多样化易滋生艺术性,如多样化的悲剧在艺术表现形态下总吐出时代想说出话。总而言之,《巴黎圣母院》是世界性的巨著无疑,我双手双脚赞成。
但,我想改一下结局,就一点点,否则让人觉得真心疼。好人和情有可原的坏人都挂光光了,反倒是那确实让人厌的弗比斯和那个不敢做也不敢当的剧作家好像将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凭啥。
首先,让卡齐西莫坦率的告诉爱斯梅拉达关于弗比斯的行为作风(爱斯梅拉达作为个活生生香喷喷且美味的时代祭物,在书中也是单纯的可以),而不是讳莫如深(像他各种委婉的表达等于没说),让白马王子的高大形象在小姑娘的幻境中破碎,副主教也告诉她他所知道的关于弗比斯的低劣,这样爱斯梅拉达就不会对副主教刺杀过心爱的弗比斯那么耿耿于怀,不会恶语相向刺激副主教的邪恶膨胀。再者,最后弟弟约翰的死会刺激副主教沉睡的疼爱和理智(毕竟弟弟曾经是他的一切),让他从执狂中醒悟过来,在最后有机会救爱斯梅拉达的时候不是逼她在死亡和他之间做选择,而是出于良心的觉悟把心爱的姑娘救走,此后,他在圣母院继续做一个追求学识心无杂念的副主教,凭借他的智慧在他的时代和框架里机智的生活着,卡齐莫多继续做一个丑陋的敲钟人,在黑暗中挂念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但没有过多非分之想,带着对副主教的敬畏丑并快乐着。
大时代和社会的弊病没办法避免,但以善恶各得彰显为前提,再以最少的牺牲换来主角尽可能的完整和快乐,这样挺美好的。且卡其莫多都丑的那么天下无敌了,让他简单快乐点不过分吧,副主教牺牲那么多都精神分裂了,让他清醒一点,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