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苦难很美好,我们为什么不祈祷自己多灾多难?
不要去美化苦难,痛苦本身没有价值,也没有收获。不要把苦难作为必修课,如果人们都要经历苦难,社会追求什么呢?
我非常赞同任正非的这段话。苦难其实并不能给予你什么,它有的只是折磨你的肉体,打击的你的精神。
苦难本身真的不值得被歌颂。
我们也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耳熟能样的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更为贴切一点,或者说,反映了我们内心最朴实的追求,吃苦便是为了日后不再吃苦。
因此,我们需要的其实不是苦难本身,而是战胜苦难以后,可以得到巨大的享受。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当苦难来临时,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意志、品质,远比主动找虐有意义,也可以说,相比于毫无意义的苦难有价值。
那什么是毫无意义的苦难?
如网上所言,有些人宁愿早早去工地打工,忍受不了长时间在教室里枯燥的学习;有些人宁愿扛比别人更重的货物,吃身体上的苦,让他选择看一本提升自己的书却会直摇头。
在我自己的理解里,是宁愿刷会短视频,哪怕是背一会思政,也不愿去听讨厌的听力。发誓要坚持背单词,可没几天就松气。一切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宁可自欺欺人,无意识的麻痹自己,也不愿有意识的去直面它,战胜它。
敢于吃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大多数人只是为了生活被迫吃苦,那苦难确实没有价值。我承认并且相信啊,苦难本身没有价值。
但是,从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我在想,如果他们经历的这些苦难消失,我们还有机会看到这些伟大作品吗?
孟子曾言,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苦难没有价值是因为单纯的苦难只是打击,我们除了得到痛苦以外,什么都没有。从苦难中有所反思,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从而提升和强大自己,才是苦难的真正价值所在。
否则,它将会是压死你的最后一根稻草,打垮你的最后一次攻击,只会带给你无尽的痛苦,乃至颓废。它就是一头撕咬你的野兽,除了带给你遍体鳞伤外再无其他。你也获得不了任何进步,相反,还会带给你很多负面的东西。
所以我们看到。如果没有任正非43岁时被骗200万,遭遇公司开除妻子离婚的巨大打击,他就很可能不会创建如今堪称国之重器的华为。
正值年富力强大展宏图的壮年,遭遇社会的当头一棒,人生的滑铁卢。如果不是这巨大的打击,他怎么会审视自己以前的缺点和不足,促使他继续提升变得更为强大。
我们看到现在的任正非,在竞争对手恶意攻击濒临死亡边缘的艰难时,美国动用举国之力挥舞制裁大棒时。没有一跌不振的悲壮,而是泰山崩于前的面不改色,甚至可以站在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立场上笑谈风云,而这一切,都和从前的苦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没有湘江战役红军的损失惨重,中国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考验,也许就不会有j教员重新站出来,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力挽狂澜实现置之死地后生的凤凰涅槃。
正是因为湘江战役牺牲的五万红军战士,和以前红军四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丢失,加之革命前途为悲观情绪所笼罩。促使更多的人去思考,反思革命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导致出现今天的危险局面。促使更多的人重新审视教员的意见建议,转而理解并支持教员,确立其领导地位。
也才会有后来,无论中国革命遭遇何种惊涛骇浪,在教员的领导下,总是能绝境逢生、化险为夷,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与此相反,鲁迅笔下的人为什么那么麻木不仁?他们不是生来便麻木不仁的,他们也曾是热血仗义的人。但他们遭遇生活的打击以后,没有想过要从苦难中反思,从苦难中成长强大。面对下一次苦难击更加没有还手之力,从此以后对待苦难得过且过,苦难也就只能是苦难,久而久之变得麻木不仁。
苦难鲜明地向我们表明了它的态度,经历苦难却拒绝反思成长的人,往往不会有好的结局。
那些诅咒苦难的人,永远在指责主张坚强的人残忍。
但我最后还是忍不住想说,请不要美化苦难。因为从苦难中成长,说起来真的是易如反掌,做起来才知道难如登天。我只希望,不要让苦难成为压在我们身上的沉重包袱,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来说,便是愿我们所有人都配得上我们所受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