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当手捧一本书阅读的时候,除了觉得自己作为读者通过这本书读到了作者的思想,了解了作者的见识以外,还会想到与这本书有关的其他什么人吗?也许很少有人会想,即使有人想到,也许也难以想象具体有多么的多吧!
朋友听说我在出版社工作时,打趣地说:“混文化圈啊,成文人了!”可能很多人会跟我这位朋友的想法一样,觉得和一本书有关的人都是所谓的“文人”,浸润在一种特别的有点辛劳有点浪漫的气氛中,迎接一本又一本书的诞生,那些写作的作者是文人,审稿的编辑是文人,爱好阅读的读者是文人,出版是有关“文人”的事儿。
其实不然,且不说,出版的图书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虚构的,指南性的、科学性的,技术性的等等类别图书,单看在现代化的出版产业中,一本书诞生的过程,就要经历数十种工序,期间充满了斟酌、涂改、核对、计算、测量、雕琢,辗转十多人之手,文的、武的、商的、艺的……一应俱全,机器大生产的效率操作有之,手工匠人的耐心打磨也有之。
一、作者
作者是一本书的创作者。在大以前,我觉得作者都是高贵冷艳、德高望重、遥不可及的。当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确定是到出版社做编辑,彼时心情恰如上升到天空的热气球,飘飘然地远离着地面,想着以后的协作者都将是印在书封面上的人物了,美滋滋地期待近距离地跟自己膜拜的人物学习、请教、交流。工作几年后,会发现真是“百种米养百种作者”,有严谨认真的,有马马虎虎的,有气定神闲的,有焦虑担心的,有谦虚的,有自恋的,有关心每一个标点的,有一旦被建议修改就马上删除的……我渐渐地否定了一个词:“人如其文”。人与文的关系,当真不必然。当一本书沉默地摆在书架上,安静地摊开在读者的面前,它讲述作者所看到的世界,讲述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它只是作者表达的一小部分。而在沉默的一本书的背后,与它有关的作者,更是有血有肉的,可能是可敬可爱,也可能是可气可恨的真实的人。
二、排版员
当下计算机已经普及了,作者将稿件以word文件发给出版社,然后出版社便安排排版员进行排版,大多数排版使用的是方正系统排版,排版员一般是经过培训的从而会使用这种的软件的小孩,说是小孩,因为一般的排版员年龄都不太大,文化水平不是非常高。所以,有时会有一些误会,闹出笑话。比如,编辑在稿件旁边备注“此处存疑,待与作者沟通”,小孩们会把这段话误以为是修改之处,将这段加进正文中。不过,这个也不能完全责怪这些小孩,在编辑符号的使用上,编辑也有疏忽,如果这样的说明性文字,底部都加上空心的小圈圈,则表明是说明文字,并非修改文字,排版员小孩们更容易辨认。稿件的不同校次,在电子版上改正的工作都是排版员来完成的。任何工作,有悟性有灵气的人与没悟性没灵气的人做起来都是不一样的,似乎并无太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排版也是如此。比如不同字体的变化,版式的统一等问题,有的机灵的小孩会发现,自动改过来;也有比较自以为是的小孩,同事曾开玩笑说,“某某排版员一定是白羊座的,积极主动得不得了,我没有让改的地方,她都给改了一遍。”
三、送稿员
大部分出版社的排版工作都外包给社会的排版公司,每天退改的稿件便由排版公司派送稿员来取来送。上面说排版员是小孩,送稿员就更是小孩了。这些小孩一般年龄很小,从老家来到城市打工,做这样一份几乎不大需要技术含量的工作,过几年,差不多就回老家盖房娶媳妇了。也有比较例外的,曾经有个有点想法的小孩,比较能说会道,有次跟我聊天说:“都是法律类专业出版社,法律出版社有一个独角兽的社徽,咱们社怎么没有社徽呢?”我说:“小刘不错哦,很爱琢磨事儿呢!”他说:“他们是独角兽,咱们用比目鱼吧”。我说,“你还蛮懂对仗。”心里暗暗笑过之后,觉得这个小孩还挺有想法挺有意思的,果然,后来没多久,他自己和朋友去创业,当了个小老板。
四、编辑
跟一本书的最终形态密切相关的人,必须是编辑了。还没在出版行业时,我以为跟一本书最相关的当然是作者,但是,如果当我们知道,同样的作者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编辑的手里会成为不同气质的书这个真相的时候,那么就能理解为什么最相关的人是编辑了。更不用提有些书是编辑策划,约稿写作的,更是带着浓浓的编辑个人的色彩。除非作者对一本书将是什么样的有非常坚定而具体的想法,否则不同的编辑对稿件的理解不一样,对稿件的塑造不一样,最终,一个稿件到一本书会存在非常大的差别。在社里,我们比较熟的同事一看见新书样书,经常瞥一眼就能猜出是哪个编辑做的,这种风格如同一个人一贯的穿衣打扮风格一般,有种即使不停变化仍能够寻觅到的特别的稳定性。
五、封面设计师
我个人观点是,把一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得体、漂亮,不仅是满足那些“外貌协会”的读者,更因为,对一本书最大的尊重就是要把它打扮得漂亮。封面设计师,俗称美编,是一本书的形象设计者,这个角色非常重要,但是又不唯一,又懂书又懂设计的美编是出版行业中的“大熊猫”,大部分的时候,需要编辑有分寸地恰到好处地进行沟通、磨合,使得美编领会这本书的内容,了解手头这本书的气质和感觉,从而给它设计出最合适的外观。随着不同方案的调整,历经失望、希望和惊喜等各种情绪,到终于形成封面定稿,那一袭打扮书的外衣,满满地凝聚着美编的辛劳和创意。
六、印刷工、装订工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进步,技术让书也逐步变得不同。当作者、编辑、美编等将稿件处理完毕之后,一本书就要进入“武”的工序了,印刷厂里,将一本书的胶片,进行拼版、晒版,印刷工操作轰隆隆的印刷机、折纸机,配合机器生产进行工序间的切换,装订工将印刷的一沓沓的书的基本单位进行组装,用胶装、线装等等方式,再贴上印好的封面,从而上千册的复制品向汩汩的流水一一地从诞生在机器的旁边。
七、发行员
书是一种文化消费产品,发行员是将出版了的书发到各个书店,新华书店、电商网店以及民营书店,随着出版社企业化的发展,被忽视的书的商品属性越来越显露出来,发行部逐渐过渡为市场部,发行员的工作也从发书到了更为积极主动的推广销售。书发到哪个书店,不发到哪个书店,和发行员的工作息息相关,常有作者问在某某书店找不到自己的书,信息反馈给编辑,编辑再与市场部沟通,弄清楚是疏忽漏发,还是特意不发,再根据具体情况作决策。
八、书店店员
已经告别了阅读匮乏的年代,书架日益变得挤挤挨挨。如果说谁决定了读者阅读什么书?也许少有人会想到书店店员。但是,的确书店店员的影响会大到无法令人置信。店员把书摆到哪里,这本书与读者的见面机会便有不同。同事曾经告诉我,我责编的一本书,以前挤在书架上,每月销售20册,后来放到书架旁边,码了一个小堆,一个月就上百册。那么像西单图书大厦,那种一进门映入眼帘的门柱的位置,是书店最黄金的位置了,就看店员把什么书摆在那里了。物以稀为贵,显眼的位置因其有限而变成了竞争的资源,于是,为了能让店员将书摆放优势的销售位置,出版社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九、读者
读者是一本书的归宿,在读者手里,一本书获得意义。一本书从作者写作,直到读者捧在手中,经历了各种工序,各种人等,以上提到的还只是一部分,比如带腰封的书,还需要工人一本本地将腰封缠到书上,还有更复杂工艺的,机器不能实现的,都是人工一本本地来做……当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化身读者的时候,想想与这背后的许多人一起,都变成了与这本书有关的人们,是不是一种阅读带来的机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