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我们了解多少?也许从小学背诵过的“人之初,性本善”之后就屈指可数,我们习惯把所处的一方小天地当成整个世界,殊不知,关于世界,关于人心,我们都了解的太少。
五月,正是城春草木深。忙里偷闲读完了《看见》这本书,感慨万千,故写下此篇。
这是我第一次读柴静的书。几乎不报希望地从新华书店买下它,就一直在柜子里积灰,直到前几天才翻出来读。竟出乎意料的好看,并不是因为它的语言多么优美,辞藻多么华丽,相反,这些都没有。只是在讲述,只是在思考。
柴静说:“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满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
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因为摇晃,所以松动、崩塌、重建、蜕变,从而萌生出新的思想。尽管我们并不知道这是否是“正确”的思想,但改变就是进步。改变就意味着前进,改变有可能犯错,但命运不就是在一次次不断的试错中才找到“正确”的道路吗?
成长的过程,就是思想重建的过程。这本书里,有非典、地震、奥运这样的大事件,也有家庭暴力、支教、征地这样的“小事情”。但这本书的主体是人,而不是事情。
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关于人的东西,是这些事件中的人。他们表现出来的东西一定程度上颠覆我的人生观。
就好像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坏人”明知道这样做不对还要做坏事,这本书告诉我,其实有些我们认为的“坏人”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
我不知道是否只有我一个人对人感兴趣。如果你和我一样,或许会有惊喜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