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晚夜自习,我正在书画公选课上专心写毛笔字,手机屏幕突然亮了,拿起来一看,是母亲打来的微信电话,当时怕墨水干掉,就想着结束了再回个电话过去,就没在意。
等到铃声响了,我拿起手机一看:两个未接微信电话,还有连着六条语音信息。快速点开来听,耳朵里传来的竟是妹妹清脆欲滴的稚声:“姐姐!姐姐!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好想你啊姐姐……姐姐……”一连串的“姐姐”、“想你”就像香甜的马蹄酥,酥化了我的心。
02
赶到食堂,点了一份饭菜,就把手机靠在杯子上,快速掏出手机连上了母亲的微信,视屏一点开,整个屏幕就赫然被妹妹那一整张圆嘟嘟的脸给“霸占”了,隔着手机都想去捏捏她的肉肉是不是真的。
“姐姐!姐姐!我好想你啊!你什么时候回 来啊!”网络还没稳定,就又传来妹妹急促的叫唤声。
“宝宝!姐姐在学校里上课呢,今天才星期一,姐姐要周末才回来呢。”我朝着妹妹微微一笑,耐心地跟她解释。
“姐姐!今天为什么侯老师(年纪约28左右)要让我站起来啊#####……”妹妹吧啦吧啦拉说了很多。
因为是在食堂,噪声有点大,我有点听不清。我以为妹妹是在说“没有得到红苹果”。就责问她是不是不乖,嘱咐她上学要乖一点,听老师的话。然后就准备挂掉电话先吃饭。
03
这时候,妹妹的头突然低下了,她无精打采地往旁边跑去。
我本来没有在意,以为她只是准备去玩一会。这时候,妈妈突然走过来,听她解释了一番,我这才知道我误会妹妹了。
妈妈说,今天妹妹在学校里受了委屈。在玩一个“抢凳子”的游戏时,明明是是她先坐到凳子上的,但是老师却命令她站起来,让另一个同学坐。她觉得受了委屈,放学回来,母亲去接她的时候,她就不停地跟母亲说这件事。虽然母亲嘴上戏说妹妹矫情着呢,心里好像藏不住一点委屈,但是我能看得出来她心里也是不好受的,试问,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心头肉?
我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妹妹,但是一看时间也不早了,就想着等周末回去好好跟妹妹聊聊天。
04
第二天中午,母亲又打来了电话,她告诉我说,早上起来,妹妹还是在说这件事,“明明是我先坐上板凳的,为什么侯老师让别的同学坐啊。 ”一句话就好像成了她的口头禅,早上去学校也是闷闷不乐的,很显然,这件事在她的心里已经造成了心理阴影了。
我跟妈妈商量了一下:心理的事不是小事,要是这么小就厌学了,那以后可怎么办。今天放学得去跟老师好好询问一下这事。
05
妹妹生性率性活泼,性格有点“女汉子”,喜欢动来动去的。自从上幼儿园起,就不停有老师向我妈诉苦,说她太顽皮了,总是喜欢跳来跳去的。但是也有嘉奖,妹妹心地善良,一双小手灵巧有力,每次玩完玩具会帮着别的小朋友一起收拾玩具,和小朋友相处地很愉快。之前我去送她上学的时候,陈老师(年纪约40左右)也是说她表现得挺不错的,就是有时候有点“马大哈”,性格像男孩子一样,不怎么愿意“拾掇、收拾”自己,但是为人却很直爽,不像别的一些女孩子家,总爱藏着一些小心思的。
我努力在脑中搜罗那些老师对我妹妹的一些评价,现在细细想来,那些批评与抱怨声似乎基本都来自于那个侯老师。小孩子的顽皮在她的眼里似乎成了一种恶劣的品性,对妹妹有意见也不是一次两次。母亲对我说,每次妹妹回来都说侯老师怎么怎么的,但是别的老师从来没说过。更甚者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妹妹可能有点坐不住,侯老师斥责她不要动,脸色或许是有点难看,班级里的阿姨也察觉了,她竟然附和老师说:“李##动来动去的,我给别的小朋友擦汗,就不给李##擦汗!”
不知道什么时候,健康竟也成了他们威胁人的武器。
想到这里,我不禁汗颜。
有时候不是孩子自己想长大,而是一步步被逼着长大。
06
母亲回来告诉我,侯老师说,让她不要相信妹妹的话,妹妹和那个小朋友是一起坐到凳子上的。别的小朋友可以为她作证。
于是母亲就没有多说什么了,临末劝告她:“不管怎么样,我希望你能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
听到老师的答复,我不禁无奈笑笑:先不说妹妹从来就没有说谎的习惯,就算是一起坐上凳子的,那为什么就直接命令妹妹站起来呢?处理方法单一、粗暴,显然就是老师态度有问题。
07
一直以来,着实因为妹妹比较皮的原因,总难免令老师劳苦,我们作为家长也很不好意思,很多时候虽然妹妹受了委屈也会嘟囔,但因为母亲学识浅薄,也不是那么擅长交流沟通,于是也就很少去找老师沟通了解。没想到渐渐地,我们的沉默演变成不在乎,成了“好欺负”,斥责成了家常便饭,忽视毫无抵抗力的孩子成为了她发泄不满的出口,这种心理介意一旦萌发,便愈发不可收拾滋生起来。妹妹就是在这无形之中承受了这一切。
心里介意一旦成形,就幻化成了人情,这时候,主观开始起主导作用,教育这棵大树开始摇摇晃晃起来。
08
回忆起自己的读书生涯,爱用人情教学的老师也不是没有遇到过。
最夸张的是初中的一位老师,年纪比较大了,几近退休的年纪。不过这位老师采取的不是忽视,而是一种浮夸的关注。
那一年我们的班上正好有一位同学的身份比较特殊,是我们学校前任校长的孙女。在课堂上,那位老师的眼里似乎只有那个同学,连续发问四五个问题都是让她一个人回答。甚至回答问题都可以不用站起来,坐着就可以。每次他的课,似乎就是为那位同学一个人展示的公开课。这位同学的名字也成为了那门课程的代言词,我们以为我们来学校学的是知识,但一开始那位老师就给我们上了一节再也不能更生动的“人情课”。
那时候的我着实很反感这样的行为,但是也没有力量去改变。生活在弱势群体中的我们本就缺少安全感和呵护感。因而,主动对于我们来说,会比别的孩子来得更加艰难。如果老师只把目光放在自己喜欢的学生身上,不知道会错过多少孩子渴望进步的眼神。
教育,在当今的社会可谓是唯一一座相对公平的天平了。它培育人才,创造人才,是整个社会的基石。它的身上寄予着成千上万学子改变命运的希望。如果连这座天平也随意倾斜,我不知道如何再去谈希望。
如果可以,请别让教育掺入人情。让“寒门难出贵子”消失殆尽。
请一定记得,对每一个孩子一视同仁,因为,你们的关怀与公平或许就是——他们唯一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