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知阶段

4.1.4识知阶段

假设我们不认识狗,我们第一次见到狗时,我们对狗这个事物的识知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因为我们是第一次见狗,我们对狗没有一点认识,假设我们只能看一眼,注意力来不及仔细观察我们感兴趣的地方。这时候让我们回答我们看到了什么时,我们可能会回答看到一只动物。这说明我们在一瞬间就分辨出我们见到的东西是一个动物。我们以前说过我们对时间有一个分辨极限,比如如果我们的分辨极限是一秒,那么在第一秒和第二秒之间发生的事我们是识知不到的。那么这个我们对狗的识别是在这个无意识的时间段内完成了识别还是在图像在我们大脑生成后牵引出动物这个识别结果。前者的识别过程我们假设在我们无意识的时间段内有一个更快扫描过程,扫描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动物这个概念。后者的过程就像神经网络的原理,图像与概念就是一个映射关系,图像显现了,概念就同时显现了。支持第一种说法的依据是如果我们设置几个我们观察的时间,比如狗的像在我们眼前闪现的时间是0.5秒,我们看到一个模糊的虚影,可能只能记住几种颜色,这时候我们给出的识别结果是它是一个物,当我们把闪现的时间提高为一秒,我们可能能看清狗的大致轮廓,所以我们的识别结果是它是一个动物,当我们把闪现时间提高为更长时间,我们辨别出它是一只狗。这说明我们看到的事物的像其实是许多像叠加的结果,(因为我们在一瞬间能见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像,通过相同像的叠加我们能看到一个清晰的像。这其实真正的原因可能是记忆的速度跟不上,就像照相机如果连续拍照太快,存储速度太慢,就会出现拍摄的照片丢失或重叠而失真。)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识知也是一个反复识知不断更新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类比于深度神经网络。这个看法中的第一轮识知即对模糊像的识知的过程可以看作最基本的识知过程,这个基本过程的原理就类似于普通神经网络了,从几种颜色就知道是一个物,是颜色跟物的映射过程。支持第二种说法的依据是当我们回答自己的识别结果时,我们有充足的时间从记忆的画面中直接推断出是什么以及该用什么来描述。在我们眼前的像未清晰之前我们只是记录像并通过叠加让像更清晰并不进行识知,当我们在0.5秒被提问的时候,我们脑中的像是模糊的,我们就根据模糊的像做出了识别。到底哪一种描述了真实的情况呢?我现在还不能证明,先放着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zookeeper bin 目录下常用的脚本: zkCleanup.sh:清理Zookeeper历史数据,包括实...
    雪飘千里阅读 1,858评论 0 0
  • 我的第四幅专业领域导图,关于托福考试的一点小小攻略,这张图画之前本来是想用自由女神像作为中心图的,但是看了丁鑫童鞋...
    万文森阅读 606评论 0 0
  • 你认为口才重要的吗? 卡耐基业曾说过,“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因素中,有85%来自于人际沟通能力,只有15%依赖于专业知...
    沅抒阅读 595评论 2 6
  • 送完大牛,时间尚早,转入赭山公园。 冬日,清风凛冽,园内依旧生机盎然:鸟鸣婉转,乐声悠扬,人们在各自的音域内吹拉弹...
    天一生水L阅读 368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