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反推回来,你不觉得自己快乐?还是看不到自己的快乐。
引用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依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徒弟,实际上,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平行关系,是同一个领域研究不同方向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和荣格主张“原因论”,比如:一个人唯唯诺诺阴郁的性格,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是由于受童年家庭的影响,父母感情不好,家庭关系紧张等等原因,造成的后天性格缺陷,以上是“原因论”。
阿德勒主张“目的论”。比如,在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有一个实例:
一个女孩见到男孩子就脸红,无法呼吸,说不出话。所以她认为自己应该改掉脸红的缺点,那样就可以去勇敢的跟喜欢的男生表白了。
而阿德勒“目的论”认为女孩是因为不敢去明示,向暗恋的男孩子表白,所以做出了一系列脸红的表现。
阿德勒理论中的“课题分离”,主张你做好你自己的事,那是你的自由,别人如果感到讨厌,那是别人的课题,与你无关。这样你就可以活的轻松一些,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大多数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厌恶还是讨厌,保持一定距离关系才能平稳长久,太远了导致疏远,太近了就无法面对他人。
初次见到阿德勒的观点可能有些不容易接受,建议去读阿德勒的理论书籍,可以帮助理解。
回到你的问题上来,你认为别人快乐,或许你觉得自己不够快乐,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一直在给自己,你不够快乐的暗示,长此以往,自己沉浸在不快乐的阴霾之下,过于关注自己,导致忽略了能让你产生快乐的事和快乐的感受。从而看到你自己世界以外的人都很快乐,起码你认为,Ta们看起来都比你快乐。
生活需要多视角,可以有意识地让自己换个视角,多关注让你感到舒服的事件,看看书,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之后再跳出来看待自己,其实你也有你的快乐,而你看到的别人的快乐,也有不为人知的烦恼。
世界很美好,把身边人当成伙伴,敌人就离你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