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本章出自:述而篇
【注释】
①为 wèi :帮助,赞成。 ②卫君,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亡晋国。灵公死,辄为君。晋国想借把蒯聩送回之机攻打卫国,被卫国抵御,蒯聩也被拒绝归国。这种情势客观上造成蒯聩与辄父子争夺君位的形势,与伯夷、叔齐互相推让君位恰好相反。子贡引以发问,试探孔子对卫出公辄的态度。
【翻译】
冉有说:“老师会赞成卫国的国君吗?” 子贡说:“嗯,我去问问老师吧。” 子贡进入孔子房中,问道:“伯夷和叔齐是怎样的人呢?” 孔子说:“他们是古代贤人啊。” 子贡说:“他们会有怨悔吗?” 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怎么会有怨悔呢?” 子贡走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赞成卫国国君的。”
【感悟】
孔子评价伯夷和叔齐的标准就是仁。他认为求仁得仁便是最大的内心安慰,不必在意结果是否在客观上有利于自己。孔子认为卫出公辄得君位不符合礼法,而蒯聩与子争君位甚至危害到国民也是不符合仁道的。所以面对这种混乱形势,孔子不想参与,由此也就失去了到卫国做官的机会。但正如孔子所说的,求仁得仁,因而无怨。
冉有想打听孔子对于卫国之乱的态度,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去问,于是就找到了子贡。而子贡也没有当面向孔子直接发问,而是以伯夷、叔齐的事为例去了解孔子的态度。
可见,冉有和子贡都是聪明人,尤其是子贡。事实证明,有时候绕一些弯子反而是明智之举。二人之所以不敢直接去问孔子,是因为孔子多次谈论过伯夷和叔齐的贤德。在卫国父子争权的情况下,众人也应该隐约能猜到孔子的态度。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应该从子贡身上学到一些经验,对于有些事情,说得太直白是不行的,不如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去了解或规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