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孟是我的领导,感觉他每天都很闲似的,因为每次去他办公室请示汇报工作总会看见他要么在玩手机,要么就是发呆状态,作为小下属,实在搞不懂老孟这个算不算正常状态,感觉在偷懒,可咱也不敢问呀。
正常认知中的领导们不是应该都非常忙碌吗?至少得沉思状去皱眉思考把整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管理好不是吗?然而,事实并不是我认知中的样子。
有一次员工座谈会,老孟给我们分享了他的工作经,刚开始他负责整个部门的时候,每天也很忙,甚至处于焦虑的状态,总是担心事情做不好,然而他通过不断的学习加练习,改善了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终于让自己即使对付着做工作,也比其他人在质量和速度上高很多。
原来,这就是我经常看到的不确定是否正常的老孟的状态:要么玩手机要么在发呆的原因。
在职场上,所有的“偷懒”都是已经精进了自己之后,以最高效率和最高质量的获得最大产出,然后在空余出来的时间里,做一些可以提升自己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而所谓的穷忙和瞎忙,无非是因为自己太弱,没有什么更好的事情去做,或者生活太差不得不努力去弥补,或者装作很忙,显得自己很重要而已。
01 真正聪明的人,都会做减法来偷得半日闲
美国的一本畅销书《“懒人”统治世界》中说:“能以最少的精力出色的搞定工作,获得理想的收入,进而享受生命,是你人生最美好的状态。”
我想,很多聪明人早已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非常明白做减法的重要性:对自身成长没有帮助的事情不做,可以委托或外包给他人的事情不做,所有耗费精力和时间却没什么收益的事情统统不做。
如果你还不够聪明,那么从现在开始学着做减法,学着“偷懒”一下,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最能产出成果的事情上,也许,你会收获不一样的职场。
02 会“偷懒”的人,总是能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活中,人们懒的爬楼,于是发明了电梯;懒的走路,于是制造出了汽车,火车和飞机;懒得做饭,于是快餐,麦当劳就出现了;懒得记忆,于是电脑问世了。
其实,人们正因为“偷懒”,才会花费心力去想更便捷的解决方案。
在职场上,也存在这样一群人。
也许你会发现,工作中会“偷懒”的人都非常聪明,他们的思维不局限在忙碌于具体事物中,而是会跳出来,通栏全局,琢磨出最有效的工作思路,遇到问题时也不急于去应对,而是会偷偷懒,先缓一缓,捋一捋思路,亦或者就那样等待着,也许转角就会遇到“爱”-解决问题的方法。
03 仍以“偷懒”为耻?因为你没有掌握一定的工具或技巧。
成长书籍《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作者:乔西·戴维斯)一书中指出,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这样一个时间管理观念:每天最棒的2小时,有些人是早晨,也有些人是下午和晚上,但只要把握一天中最高效率的2小时,就能完成最重要的事。
深以为然。
很多职场人“偷懒”的同时并没有有效的完成重要的本职工作,导致业绩不断下滑,领导评价越来越差,同事关系也越来越糟。
小王是一个部门的主管,她也总是把能安排给下属的事情都安排出去,不能安排的事情总是喜欢拖着,今天想偷个懒,明天也想偷个懒,一周时间过去了,需要完成的重要事项一项也没完成,领导时不时会找他谈话,明里暗里告诉他工作一定要完成的超出领导的预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职场危险信号频发。
假如他懂得有效利用时间管理的工具,在每天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把最重要的事情给完成,时间长了,是不是就会达到领导所谓的“超出预期”了呢?
我想应该是的,因为量变总会引起质变,超出预期的次数多了,工作业绩也就出来了,领导的青睐还会少吗?
04 工作不太拼命的人,都懂得深度工作
现在职场生活,早已经被包围在高科技的世界里:每天电子邮件不断,时不时的会发出提醒,告诉你新邮件来了,打断了你正在计划的事情;又或者微信跳出好友消息一下子吸引了你的注意,然后突然冒出的好点子烟消云散;网页一开就是好几个不知道先看哪一个好,就这样,现代职场人被通信工具弄的团团转,一天结束,发现只是三心二意的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切换注意力,净顾着处理哪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了,大把的时间里却没有完成意见想要做的事情,顾此失彼。
而在《深度工作》(作者:卡尔·纽波特)这本书里,作者则教我们要学会深度工作来开发自己的最大潜能,教会我们高效率工作的技能,通过排除干扰,一心一意,劳逸结合等方面,避免掉进科技的无底洞,不但能改善工作效果,更能利用好空闲时间,让生活达到良好的平衡,并提供了4中策略来达到深度工作。
策略一:和尚法,戒掉七情六欲。排除所有的干扰源,关掉所有潜在的影响因素,集中注意力。
策略二:两段法,就是把时间明确的分成两大段,一段用来与世隔绝,潜心处理最重要的事情,一段用来处理各种各样零碎的杂事。
策略三:节奏法,很适合我们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一开始要求自己连续深度工作几个小时,肯定不太实际,况且人的注意力也不可能长时间集中,我们不妨用每次坚持半个小时或者一个番茄钟试试,再慢慢延长到1小时或者更长,并且在日历上记录自己的成就。
策略四:新闻法,跑新闻的记者经常要应对突发事件,可能这一刻还在办公室写稿子,下一刻就得在现场采访了,迁移到我们的工作上,如果本来要开的会议突然取消了,或者事情提前完成了,在多出来的这些时间里不妨来一次深度工作,不仅能完成更多的工作,还强化了注意力。
当你进入深入工作的状态时,你会发现专注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也许你会感觉每当深度工作时,都会感觉非常在状态。
这也正是很多职场人倡导的工作方式,从而可以让自己不至于从早忙到晚,显得那么“拼命”。
05 有能力“偷懒”的人,都是经过长期的练习达到的
没有人可以天生高效率,人们都是从低效到高效,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练习,总结,提炼出适合自己的高效率工作方式。
工作中如果细心一点,就会发现,本来同样忙碌的2个人,一段时间后,却是1个人继续从早忙到晚,而另一个人却能到点就下班,反而更得领导的重视和青睐,升职加薪也总是会落到到点就下班的这位同事身上,竟然会有这么奇怪的事情吗?
每天最勤劳的人不升职加薪,却给看起来在“偷懒”的人升职加薪?这是在提倡大家不要那么努力吗?非也非也。
虽然到点就下班,但其实他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你并不清楚,每个人的潜能有没有发挥出来你也不知道,唯一有评判权限的就是他们的上级,因为只有上级更加清楚哪一位同事工作完成的更好,效率更高,更加超出预期。
所以,当你看到某一位“偷懒”的同事时,也是眼见不一定为实,稍加留意和更加深刻的观察后,你会发现,他总是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能让工作快速的完成,所以,唯有佩服尔,然后悄悄努力,争取早日达到这种高效工作状态。
“偷懒”有时候并不是可耻的事情,反而是很多职场人应该提倡的工作方式,因为“偷懒”意味着你工作效率够高,工作时够专注,时间和精力管理能力够强悍,目标性更强,所以,当HRD告诉我,工作不必太拼命,能偷懒就要偷懒时,也终于明白她的意有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