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危机论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过几次中断的危机呢?是五胡乱华导致的衣冠南渡?还是五代十国乱世下的武夫当国?都不是。这两次对传统文化来说充其量是浩劫,却削不尽文人的风骨,折不弯名士的脊梁。

五华乱华之后,晋室衣冠南渡,世家有王、谢等随之过江,亦有崔卢郑王等固守中原。陈庆之北伐南归后尤重北人,尝曰: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

唐末五代可谓乱世,军阀战乱,杀人盈野,武夫当国,文人但应诺而已。然自北宋以降,不乏名士风流,且不说唐宋八大家之六都在北宋,理学五子亦在北宋,可谓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张载或许名不经传,但横渠四句广为流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然,蒙古铁蹄肆掠,南宋一朝失国,十万军民共赴国难,可谓亡天下。从此汉人别说贵族,连世家亦不复存在。当此之时,天下之大,却无一人称中华。文人风骨终究抵不过一日三餐,便只能效仿衍圣公低头折节,道法相传也就顾不上了。故而元代文人再也无法继续唐诗宋词的辉煌,少数宁折不弯的大家也只能如关汉卿一般唱着: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聊以自慰。

故孟森先生《明史讲义》第一章,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明太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仅是汉人复国,更是为往圣继绝学。今人只知八股之害,却鲜有人知王阳明心学,在心学影响下,晚明文化思想达到了又一高峰。何况还有杨慎:“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振聋发聩之语。纵使明亡,心学不衰,君子不死。

奈何,世事多变,满清入关,一句留发不留头,便打断了汉人的脊梁,不屈的灵魂早在抗争中死去,留下的便是麻木的肢体。无数人甘心为奴,并引以为豪,汉民族的骄傲一朝丧尽。尤其是满清几次大规模文字狱之后,文人愈发小心翼翼,读书只为入仕,仅此而已。

直到,洋人的坚船利炮,带来屈辱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想。穷则思变,变则思通,在无数人的自我怀疑中,在全盘西化的思潮下,有那么一群传统文化的坚定捍卫者,守住了我们的根,帮助国人找回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这就是近代以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位代表的国学大师们。还有其他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章太炎、蔡元培、马一浮、钱穆、梅贻琦、季羡林、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南怀瑾、钱钟书、刘文典、饶宗颐等等等等。

却奈何,在那场浩劫中,留下来的大师几乎无一幸免,他们被打断了脊梁,还被人刻在耻辱柱上。老舍绝望投湖自杀,陈寅恪、邓拓、吴晗被迫害致死。在此之前,即便敢脚踹蒋介石的刘文典为了幼子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最后在悲愤中死去。而在更早之前,民国文化领域领头羊胡适的儿子胡思杜已经被迫害致死。这位坚持留在大陆为祖国效力的归国赤子,早在1950年就已经登报与自己的父亲划清了界限,却还是被有心人不断迫害,在惊惧中愤然自尽。虽然胡适的有些观点鄙人无法苟同,但是他听说自己儿子登报批判自己之后的那句"原来以为他没有说话的权力,现在看他连不说话的权力也没有"。着实令人感到悲哀!

好在,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但是似乎历史一直在重复上演,当所有人知道却不敢说出来的时候,或许真正的危险就快来临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以下文章是我的期末专业课作业,老师要求谈一谈自己学习一年半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点感受,原文如下 中国古代文学史杂感 ...
    松风阁主阅读 5,412评论 1 9
  • 几乎对元曲的全部印象也不过是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偶又读来,却发现别有一番风味。元曲也有曲牌,一如宋词...
    吝无咎阅读 1,059评论 2 2
  •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Menalque (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
    繁露阅读 10,428评论 3 11
  • 1 钱可通神 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内查明判决。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一份小贴子,上写...
    汉唐雄风阅读 30,083评论 3 16
  • 新的一岁,能吃能睡,做个好人。0408 从前,很希望能找到一个人陪我去看这个世界; 后来,我发现找到这样一个人太难...
    Joan一忆稀薄凉阅读 2,95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