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哲学》(2.1节)

  引言:

  我曾以为,写作不过是记录,是一种经验性的行为再现行为。可后来我意识到,有时候,写作甚至不需要一个确定的起点——而写作本身,就是那个起点。

  我们写作,并不是为了证明世界已然存在,而是在一次次提笔中,使得世界得以浮现,继而重构。人们组织语言,一般很难达到正确并完善的极点。若我们承认语言不稳定,经验不可捕捉,主体也不再坚实,那么我们该如何继续写作?

  答案或许是:我们必须建构。

  建构,是在裂隙中布设意义的网络;是从不完整中创造一种暂时的完整。这种勇气,这种不断构建可以被写的世界的行动,唯有建构才能支撑写作的持续性,这就是我所称的“写构主义”。

  写构主义,不是某个哲学家的术语,而是我在写作时,针对写作方面创造出来的专有名词。它并不主张真理已然存在,而是相信:写作,是构成真理的过程。是书写世界的同时,也在书写自我与他者,是在没有地基之处奠基,是在词语的回声中,创造回声的洞穴,写作本身即为建构世界。

  如果第一章试图提出写作哲学的根本问题,那么这第二章,我将介绍写作哲学的核心观点:写构主义。

  第二章:什么是写构主义?

  (2.1)写构主义的哲学基础

  我曾多次试图确定写作的起点,但它如同身处薄雾的黑影,让人近乎无法触摸。

  它不像一场对话,也不是一则自白。它更像是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建房子——每一块词语像是砖头,却也可能是沙,刚铺上去就散了。

  人们总说,写作是表达。但写得越久,我越觉得这不是全部。甚至,它可能根本不是表达,而是一种延迟,一种在表达中始终未能正确表达的奇怪状态。语言像一张渔网,扔得再准,也总有鱼漏掉。我们写作时,试图说清楚的,不断在句子之间滑脱。而德里达把这种滑脱称作延异:意义不是静止的,是差异构成的;语言不是给予,而是推迟,是永远抵达不了的承诺,语言的延异是我们无法穷尽真理的重要依据。

  从这个角度来看,写作不是“传递信息”,而是在对意义的不确定性做出回应。不是为了再现一个已经存在的世界,而是在每一个句子的缝隙中,去建构一个还不存在的现实。写构主义就是从这种不稳定中生长出来的。它并不试图解决语言的问题,而是接受语言的问题作为出发点。

  如果语言不可靠,那么表达是否仍有价值?巴特或许会说:“有,但不属于你。”在他看来,作者的意图已经不再是意义的源头,文本的意义早已脱离作者的控制,开始在语言的自我系统中运转。写作在这里变成了一种去中心的活动,不再依赖于一个“作者”去主导。语言自己在说话。写作不是自我表达,而是一种自我消解,是被语言穿过,被文本重新排列的过程。

  而福柯则更为冷峻。他看见话语的背后,是结构,是权力,是历史。他提醒我们,那些看似中立的词汇,其实早已被规则过滤、被体制塑形。我们写下去的,不是自由的思想,而是被允许存在的说法。写作者不是天真的观察者,而是某种话语系统的参与者,甚至是它的产物。

  可也正因为如此,写作才不是无力的。因为当你意识到语言从不稳定,意义不天然,主体不预设,写作就不仅是表达,它成了一种建构:一种对不稳定的回应,一种对权力结构的穿越,一种对经验碎片的拼接。

  写构主义,就是我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词。他不存在任何学派,不是现存体系所述的观点,而是我写作时不断遇到的那种感觉——你明知道语言不稳,你明知道意义总会滑开,可你还是写下去;你并不在描述一个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在反复试着用词语去搭建一个可以站人的结构,一个可以承载片刻真实的空间。

  中国有个词特别精辟叫:词不达意。我想这就是写构主义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它是一种建构行为,但不带有建构主义那种宏大叙事的确定感。它是脆弱的建构,是意识到崩塌可能性之后仍然出手的建构。它不再把写作当作“表达我是谁”,而是“在写作中成为我是谁”;它不再相信可以描述世界,而是在写作中不断生成世界。写构主义,是对经验不可能完全再现的回应,是对语言在表达中不断延异的承认,是对主体并非稳定存在的接纳。

  而正是因为这些不稳定,它才更需要一种能动性。在混乱中,我们不是等待意义降临,而是用写作去搭一个可住的结构。我们以为写作是复述,其实它更像搭建;我们以为写作是发现,其实它更像制造。在裂缝中铺桥,在空白中造屋,在失语之处,发出声音。哪怕这种声音本身就带着回音的错位,带着语调的不安。

  写构主义一直保持着这一种破坏与生成的状态,但它确实是在旧的观点中生成出来的不稳定结构。

  所以,我才愿意用写构主义这个词,给这整个状态命名。它不是理论的总结,而是行动的描述。它不是确证写作的意义,而是承认意义始终不完整、但我们仍要写的那份动因。

  写构主义,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持续书写下去的理由。不是因为写作能把一切讲清楚,而是因为写作能在讲不清楚的时候,暂时搭出一个能站人的句子。

  写构主义从来不是目的性的工具,无法提供具体的指导,但它的存在很有必要。“重构”是写构主义的代名词,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还会有让人称好的句子、名篇的存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