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春节假期已接近尾声,当然农历十五之前都是新年,但对于现在社会上班族而已,假期余额已用完。
从旧年农历二十二开始到新年正月十五总有各种不同习俗对应着不同的日子,也正是这些习俗和传统,带来了浓浓的年味。但几曾何时,我们慢慢把这些传统弄丢了,淡化了,把春节过成了一个旅游度假的日子而已。还好,最近的这些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新审视,年味又开始回来了。
曾经,我们提起传统文化,说起习俗风俗的时候,脑子里总会跳出几个词例如“糟粕”例如“渣滓”而“封建迷信”相信出现频率是最多的。不可否认,在习俗里和在宣传一些传统文化的时候,总会掺杂一些神秘色彩的说辞,总会有一丝玄而又玄的东西在里面。三人成虎,很多东西传着传着就变了味,越来越多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乎各种扑朔迷离,迷人双目扰乱视听,人们只会觉得越来越不可知了从而进入盲目。所谓迷信,即盲目信奉,不求甚解,一意孤行。我们的传统文化真的如此不堪吗,真的怪力乱神吗?错了,恰恰是不了解传统文化的人,或者一知半解的人,才会迷信。倘若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便会知道先人们根本不会迷信,而是很客观的看待这个大千世界。
为何这样说呢?首先就要了解古人如何认知世界。世界是什么?我们是什么?这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人类从会思考开始就没有停止过思索这些问题。而我们的祖先,一直就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直到有文字记载的先秦诸子思想争鸣,逐渐的行成了对大千世界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认知。尤其孔、墨两家当时的争鸣,先是提出所谓的“大贤者”“大能者”——天帝建立,注意是建立而不是创造。进而到老庄提出的“道”先于“帝”,“帝”也只是得“道”者。进而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里,逐渐形成古人的哲学观。在这个哲学观里,天地万物包括宇宙星辰都是“自然”存在的——这个自然不是现在科学概念里的自然,是一种自发的有规律的变化。既然是“自然”的,就不是谁能创造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古人说,“精气为形,游魂为变”“精气”用现在的词语可以解释为一种能量,而非现在说的气体。“精气”聚合凝固变成有实体的“形”,便有了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
而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也有自身发展规律,当“形”消亡的时候,从新演变为能量,“游魂为变”进而又以种种形态再次出现。古人为了形象的说明,进而演变出“轮回”“重生”等等说辞。而为了解释“精气”,根据对不同能量感知演变出阴阳和五行,再结合不同的规律演变出天干地支等等。接着用这些来解释万事万物的生老病死——从开始到消亡,以及日月更替天地变换季节更迭等等。因为是规律,老子解释为“道”故而有“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规律没有感情对错,因为是“精气”故而释家曰“一切皆为虚幻”“如梦幻泡影”,琳琳种种学说,都在用自己的话语为这个世界本源做着解释。
但不管是谁,都没有树立“创造者”的形象。得道高僧,得道高人,总总说明,即使是传说里的“满天神佛”都是得“道”,而不是创“道”。只是他们掌握了更高层次的“道”或者是集大成者而已。因此,传统文化、习俗里的各路神仙更多的是人们对为解释“自然”而想出来的“幻相”。但为何数千年以来,为何如此多的“怪力乱神”呢?一是统治的需要,进而控制思想,皇帝自称“天子”便是最简单的证明——代天来管你们。
第二也是被扭曲误解的,想出来的这些“幻相”是为了让人们有敬畏之心,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正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因此祭拜天地,最终到达的还是自己的心,让自己的行为“合道”“得道”。古语“得”与“德”通,因此“道德”也是“道得”。当然今天的道德也借用此意,指日常行为规范等等一切。
可见,越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越会知道原来世上本无神明,便不会迷信,不会盲目,一切这些,皆“相由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