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123天,6.24齐一变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23天

原文阅读: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讲解:

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和教育更进一步,就可达到鲁国的程度;鲁国的政治和教育更进一步,就可达到周初的治道。

启发思考: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社会时代发展的方向问题。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鲁国是周公的封地,都是西周最早的分封诸侯国。孔子的这句话说明,他认为,鲁国的文明程度比齐国高。为什么孔子做如此判断?历史上的事实又是如何呢?

        历史上有记载,鲁昭公二年,掌管古代历史资料的史官让韩宣子看到各种从周公时代流传下来的文献,包括太庙里的礼器、建筑、文物。韩宣子感叹说,鲁国确实是列国中保留周代遗风最完整的邦国。

        从后来齐国和鲁国的发展轨迹来看,齐国推行了新政,发展了工商业,国力雄厚,成为一个新兴的富强大国;而鲁国则仍保存着周礼,崇礼尚信,追求文明,成为一个守旧的礼教小国。

        孔子把恢复西周社会状态当作自己最高的政治理想,主张尊鲁抑齐。在他看来,遵循更高远的更深刻的道,社会发展宁可短缺强大,不可短缺文明。粗略地理解,孔子的政治纲领和改革路线,是推行王道,而反对霸道。

        从社会历史发展来看,孔子的“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政治主张,当时没有被哪个当权者采纳,一直被束之高阁。的确,孔子的改革方案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当时各诸侯国或想称霸天下、或想苟安一隅的政治目的。

        但是,如果跳出一时一刻的成王败寇“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争夺,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却没有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而是被作为政治智慧和文化思想的宝库,作为民族心理和文化认同的精神土壤,在此后的2500年里逐步地发挥了整合中国、维系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对个人而言,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高尚感,被后世仁人志士所一直认同和追求。

        今天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有机会回顾历史、学习经典、正是因为有无数人为挽留民族于危亡做出牺牲和努力,他们正是中华文化力量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昨天站立在橘子洲头,明天去韶山拜谒,此刻在长沙怀古思今,能感受到特别的力量。向所有的英雄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