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lzgougou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慢生活概念提出得很早,是由“慢食运动”发展出来的一系列慢生活方式,以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以及传统,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当地放慢速度,这里的“慢”是具有时间属性的,与“快”相对,同时“快与慢”也是一种自我的主观体验,之所以产生“都市快生活”的原因很可能源之于你可支配的自主时间变匮乏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充裕是创新和增长的推进器,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匮乏才是我们真正理解的一切,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大都市生活的人们如此渴望“慢生活”了。
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提到大脑中的两套系统: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工业社会,我们更多的从事脑力活动,注意力集中成为一个必需品。工作对于注意力集中和自我控制及时间计划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注意力集中和保持成为一个比注意力分配更加重要的任务,相应地要求人的大脑要对相对枯燥的事物和抽象符号保持高度的兴奋和注意,我们更多的以系统2来思考,同时你会发现始终如一的保持某种状态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至少要一直耗费精力,而且,别忘了中国是世界上加班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每年平均工作2000到2200个小时——远远高于美国人(每年1790个小时)、荷兰人(1419个小时)、德国人(1371个小时)甚至是日本人(1719个小时),这意味着你不仅要忍受精力耗费产生的疲倦感,同时也要忍受自主时间减少带来的不自由,这恰恰是在大都市生活的我们的通病。
当从大自然中获得的野趣和闲情逸致离我们越来越远,当过劳死、抑郁症开始笼罩职场阴魂不散。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的生活方式。约翰·列侬曾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
曾几何时,我也是忙忙碌碌都市大军中的一员,身体上的疲劳还可承受,精神上的打击才是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丽江的这几天,我才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慢生活”。时间充裕到可以自由的支配,可以有一整天的时间坐在咖啡屋里观景、发呆,不去想工作上的任何事。也唯有在这一刻,自己是年轻的,任自己在美好的时光里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