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周道通书【3】
【原文】
来书云:“凡学者才晓得做工夫,便要识得圣人气象。盖认得圣人气象①,把做准的,乃就实地做功夫去,才不会差,才是作圣工夫。未知是否?”
“先认圣人气象”,昔人尝有是言失,然亦欠有头脑,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我从何处识认?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如此无星之称而权轻重,未开之镜而照妍媸,真所谓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程子尝云:“觑著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②又云:“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③今且说通于道在何处?聪明睿智从何处出来?
[注释]
①圣人气象:程颐语,出自《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凡看文字,非只是要理会语言,要识圣贤气象。”
②]“觑著尧”四句: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意为虽然看着尧,学习他如何做事,但若没有他的聪明睿智,怎么能像他那样一举一动都符合礼仪呢?
③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意为只有心与道相通,然后才能明辨是非。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译文]
你信中说:“凡是学者刚刚明白要下工夫开始,就要认识圣人的气象。只有认识了圣人的气象,把它当做准则,去脚踏实地地用功,这才不会走错了路,也才是成为圣人的根本。这样说对不对?”
先认识圣人气象,以前也有不少人这样说,然而也是缺乏要领,圣人的气象自然是圣人的,我们从何处体认呢?如果不从自己良知上真切体验,不就成了拿没有准星的秤去称轻重,用没有开光的铜镜去照美丑一样,这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圣人的气象怎样才能体认得到呢?我们每个人的良知原本与圣人是一样的,如果能认清自己的良知,那么就是圣人的气象不在圣人身上而在我们自己身上了。程颐曾经说过:“觑着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他又说:“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此刻,你能讲出在哪里可以“通于道”?“聪明睿智”又是从何处来的?
[解读]
"气象"是一个中性词,但更多时候作为褒义使用。在品评人的时候,往往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精神境界、人格理想、智慧能力以及气质、风范等综合因素,使别人得到一种全面性印象和审美感受。如二程评道:"仲尼浑然,乃天地也;颜子粹然,犹如和风庆云也;孟子岩岩然,犹泰山、北斗也。"黄庭坚评论周敦颐"胸襟洒落,如光风霁月",这些都是对儒者"气象"的形容。
《大学》里有一句话,叫做“诚于中,形于外”,大致意思是说:人从天地获得的道德,一定会在外表和气色上表现出来。孔子修德讲学,徙义迁善,喜获天生之德,成就了圣人气象。在他闲居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教学和工作任务,不附带职业角色意识的时候,呈现出容颜舒展安适,气色愉悦平和的气象。孔子身边的学生捕捉到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圣人气象,刻于竹简之上,留待后人揣摩感悟,心领神会。数千载之下,孔子如沐春风气象之庄严,涤荡尘埃心灵之宁静,犹如汩汩涓流流淌在经典语句回味之间,正像《论语》所描述:“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圣人气象"说首先是由二程明确提出来的,崇褒"圣贤气象"是他们倡导圣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程的"气象"说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视直觉体悟与取象比类的特点,它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体验和感受通过比喻、形容的宁式表达出来的。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往往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而二程指出了"气象"的不易界说性:"气象有可以意会,而黄能状者,此所谓难言也。"
此外,二程要人"熟观圣人气象",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和目的,就是其主张"学圣人",但也注意到现实生活中的人抬出尘埋已久的偶像作为人生揩模很易流为虚应故事,或成为刻板呆滞而毫无生气的行为与活动,所以,他们要学者"凡看文字,非只是要理会语言,要识得圣贤气贤",意指要学习圣贤的境界,学习圣贤活的精神。"学至圣人"是理学的修养目标,"熟观圣贤气象"是实现此目标的首要方法,因为这样一来,圣人就成为一种"活泼泼"的偶像而非呆板的偶像。
周道通在信中提出的问题是,学习心学,立志做圣人,最好认识圣人气象的样子,然后有个榜样,这样对否?
王阳明认为,认识圣人气象的样子做榜样只是个伪命题,难以成立。理由是:圣人气象是圣人的,我们何处体认?圣人没个标准;另外,我们怎么才能认识圣人气象呢?等到我们体认良知,我们就是圣人,就有圣人气象,认识他们干什么?一句话,立下为圣人志向,踏踏实实做减法,去人欲,存天理。这比没有标准的去找个圣人做榜样,学他们的气象靠谱的多。
王阳明所追求的心中的圣贤标准,其实就是人人心中自有的良知。王阳明的良知说,以吾心为实践道德主体,认为圣人标准是由自己“立志”确立的道德目标,圣人标准是由自性的资质所决定、自心的道德实践所把握和规定的;他以“致良知”为成圣的根据,认为“圣人”是人人心中自有的,并且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