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忙于生计,大部头小说读的不多,新星作家了解得少,很遗憾知道周瑄璞老师有点晚。
2022年加入郾城区作家协会后,暑假时李玲秘书长通知我,去长江路新华书店参加周瑄璞老师《回大周记》分享会。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心里直犯嘀咕:我是政治盲,几大官方组织的会,我听得进去吗?
没有做功课了解,去得也很晚。听了一会儿,感觉瑄璞老师很家常,很亲切,接地气,贴近生活,讲得入情入理。
回到家百度了一下,然后订购了《回大周记》和《多湾》微信听书,因为微信听书随时随地,更方便一些。
这一听,《多湾》就听了三遍。
多湾,颍多湾,颍河,小商桥。原来周瑄璞老师是迁居西安的漯河人啊,写的也是漯河的故事,临颍的故事,身边的故事,中原大地的故事,乃至整个中国的乡土故事。
她笔下的地名是这么的熟悉,描绘的场景是如此的亲切,人物众多却是身边鲜活的你我,张口即来的乡音俚语诙谐有趣,故事立体丰富,时间跨度近百年,画面细腻却又条清理晰。
我一下子就成了她的铁杆粉丝。
瑄璞老师又出新书了,郾城区作家协会主席李锐,第一时间为大家拿到了《芬芳》。
长篇小说《芬芳》堪称是《多湾》的姊妹篇,它不仅是一段家族跨度半个多世纪的编年史,更是一幅豫中平原的生活画卷。
书里那些女子,如同家乡大地里姿态各异的花,生命力顽强坚韧,色彩缤纷绚丽,香气芬芳馥郁,一个个为家族结出了厚重的生命果实。
瑄璞老师犹如一位导演高手,引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颍多湾县九道街公社前杨庄。
前杨庄杨姓大家族中有名有姓的五十来人,村里有名没名的上百个人物,就像书中归国华侨荣归故里,在家乡办的那台大戏一样,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繁而不乱,被个一个个依次推到台上。
幕布徐徐拉开,浓墨重彩的主角杨烈芳率先登场。“”杨烈芳,出了这个门,你要是能再找到像我对你这么好,处处迁就你的人,算我服你。”“”出了门我下地狱,也不在你这天堂。”
丈夫宠溺,处处迁就,为什么还执意离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带着疑问,跟着杨烈芳回到了前杨过道。
杨烈芳中等身材,黑黑胖胖,小花椒眼,一笑,眼扎毛几乎看不见。
她是白氏寻来的女儿,不到一岁被抱到杨家。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她性子烈,不吃亏,不饶人,撵着哥哥杨引章满院子追打,被认为长大一定是个烈闺女,官名就叫杨烈芳。
她没心没肺,十几岁了还一味跑东村赶庙会,去西庄看大戏,到南街听说书。被村里的长舌妇说成“”呲牙吧嗒,烈,疯失,野,长不成个啥成色。”说白氏抱养她“”瞎搭”。
可就是这样一朵不起眼的荆棘之花,13岁就自告奋勇去集上卖红薯,察言观色,揣摩人心,随机应变,给哥哥筹卖了快两个星期的生活费。
在白氏因生活无望上吊自尽后,读书天分极高的她,没去上初三,主动辍学在家,指头磨了一个又一个泡,咬牙学会了编娃娃筐。
起早贪黑,精打细算,编筐挣钱支持哥哥复读。又供哥哥上完大学,硬生生撑起了一个家。
爱学习的她,在繁重劳动之余,借邻居琴琴的课本,自学完了除数理化以外的初中、高中课程,在编织袋厂招工考试中名列前十,农转非跳出农门。
后来又拿到大专文凭,自学完大学课程,并且感受到了知识的乐趣和实惠,坚持终身读书。
厂子不行后转行做销售,挣得人生第一桶金;做管理,感动老板娶她为妻;离开留几手的前夫回老家,慧眼识人,遇到了服她、敬她、爱她的小孙,迎来了真正有尊严的爱情,并且诞育了杨家继承人。
又卖玉器,做视频号,创办网站,一路披荆斩棘,成为人生赢家。
她还是大家的主心骨和智囊、前锋,逻辑思维的严密令人折服。
在杨素芬被逼回娘家后,她挺身而出,跟素芬奸诈的婆家过招,为杨小秋争取到抚养费。她这段唇枪舌战堪称教科书式经典。
哥哥杨引章看中陈稳秀,却怯于表达,兀自精神内耗。烈芳知道后出面阔利挑明,并一手操持了他们的婚事,让优秀的陈稳秀心满意足成为杨氏家族一员。
杨小蝶上吊自尽,烈芳远赴深圳和厂家交涉,为昔日依恋她、仰望她的堂侄女料理后事,舌战群雄,争得一笔死亡金。
大闹法院,为交通事故中大脑受损的表嫂儿子,讨回迟迟不执行的赔偿款。
替丈夫小孙的朋友出头,免了莫名其妙的车辆挂靠过户费。
和嫂子商量对策,一起奔走斡旋,使仕途停摆的哥哥重新启用…
杨烈芳是丑的,杨烈芳又是美的,是杨家最有个性,最有魄力的女性,也是中国最有强大精神气象的女性之一。这个美在内不在外,在骨不在皮。而且这个美愈经风霜愈有魅力。
白氏是杨烈芳的养母,在丈夫不疼也不顾家,日夜劳作仍然拮据,借遍全村供子读书,儿子三次高考失利下,万念俱灰,悄无声息上吊死去。
她是当时农村千千万万的妇女代表,一面时代镜子,一个社会缩影。她的死犹如一锅滚水,猛然浇到未成年的烈芳身上,将烈芳枝枝杈杈的孩子心性烫得归顺起来,决心撑起这个家。她的死直接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
春棉是当时社会背景三家转亲中,和丈夫最为匹配的幸运者,但是丈夫因为欲求无禁而导致瘫痪,她又成了终生磨难的不幸女性。
春棉也是《芬芳》中最有代表性的乡村女性形象之一,它承载着传统、家庭与个人的多重压力,却始终以坚贞的信念和无私的付出,维系着家庭的完整与乡村的秩序。
她就像农家被子里芳香的棉花,温暖着瘫痪的丈夫和一屋的孩子,也温暖了读者的心灵。
通过春棉的塑造,作者不仅解释了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女性在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与力量。
杨素芬是《芬芳》里另一个尤为重要,立体生动,充满魅力的形象。周瑄璞老师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她的内心世界,令人感同身受。
她美丽,温柔,又无比自尊自爱,坚强能干。她是被夫家求嫁进门的漂亮女孩,是丈夫无限眷恋,一想起澎湃不已,恨不得自行车飞起来,能提前几分钟深入到达的女人。
她曾经以为自己的婚姻已经顺利书写,幸福得一个笔画直通终点。却不想因丈夫的一纸提干公文,变戏法宕开一笔,拐了90度大弯。
对夫家上下一致的排挤,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也没有耗上一生,拖住不放,鱼死网破。
而是毅然离开丑态百出的婆家,回到娘家,编娃娃筐,做小孩衣服,独自把女儿杨小秋抚养成为一名老师,结出了一颗芳香四溢的秋果,她自己也活成了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罗巧芬身高约1.4米,体重不止有没有70斤,腿呈弓形向后弯,头发稀疏如干草,额凸鼻凹,脸扁薄皮皱缩,后面看像小闺女,前面看像老太婆,是赖成分的杨天德,虚瞒几岁哄娶来的妻子。
托阶级斗争的福,这个天生软骨病的女子,嫁入公婆、丈夫、小叔子都生得高大体面的家,又八年生了三个健康男孩,延续了家族香火。
矮小丑陋却被当宝供,活成了杨家过道里的女皇,叫人不得不感慨,天公疼丑人,处处显机巧。
她和杨家三个兄弟有不堪关系,但是相信没有几个读者因此而对她鄙视。因为她不是为了金钱,而是因为善良和同情。
况且她知好歹,懂进退。当她常常自觉看护几岁的烈芳时;当她把八叔家没饭吃的几个小妹妹,领到自家又是夹馍,又是烧汤时;当她抠开图钉,掀起窗户上的塑料布,隔着窗棂,将丈夫的新绒裤一点点塞进去,劝慰没冬衣的杨引章穿着上学去时;当她专门为失意的杨引章烧喜欢的胡辣汤时;当她捧哏没男孩的八婶金环时,谁能说她不像牡丹一样散发芬芳?
还有大爱的杨丽雯,她返程回西安时,除了随身穿的,把自己其余的衣服都留给了杨烈琴,积攒的六块零花钱也留下,并祝愿妹妹一家的生活早日好起来。
我一次次读这一段,眼睛里都溢满泪水。其实丽雯妈妈是农村家属,只有爸爸有正式工作,家里并不宽裕,可她悲天悯人,同情更拮据的烈芹家。
杨丽雯成年以后也一直在想方设法帮助大家族的家人。
杨烈芹的结局不尽人意,肤白貌美高挑的她,嫁了庸常男人,又离了婚,也无一技之长。但她是一种别样的芬芳,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质朴香芹。
她在学堂里坐着,不能安心听课,记挂着家里的事情。父亲瘫痪在床,母亲下地干活,鸡有没有跑丢?猪是不是饿了?弟弟们有没有磕着碰着?
她正视现实,小小年纪远走新疆,挣钱寄回家,母亲春棉因此用钱方便些,不再处处向人借。
而且她结婚后,工资仍然全部贴补娘家,她的婚姻应该是因此而被拖垮。
烈芳后来尽力扶持她,她出师接手了烈芳的玉石生意。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原型,我衷心祝愿这个苦难的姑娘磨难尽去,否极泰来,余生幸福无边!
杨小蝶是遗传了妈妈罗巧芬软骨病的女儿,却有着比母亲更玲珑剔透的心,别人异样的眼光犹如插在她心上的一支支匕首,最终让她生无可恋,决绝自尽。
小秋说:“下一回我拿钱买,咱俩一起吃。”小蝶说:“你是小孩,不能花你的。下回我问你三舅再要钱。”小蝶总是说:“你小,不能花你的钱。”
可爱可怜的姑娘,她才大了几岁啊,却有着一颗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心,连自杀都是选择在几千里之外,死前还给家里所有人都买了礼物,给奶奶买了金戒指,来报答养育之恩。
杨小蝶的死是多少人的意难平,愿她仙逝化蝶,永远与美丽的花儿为伴 。
“假如世上有那么一个人,让烈芳一生都感激和记挂,那就是大娘…她默默做自己的事,总是不停地干活,永远和颜悦色,从不跟人争嘴闹气。话不多都在点子上,不罗嗦不嘟噜,一点麻烦不给别人添,她长得齐整明亮,穿个破衣裳也要洗干净叠出印子。坐下时两腿并拢,膝盖对齐,手心朝下搁在腿上。从不议论别家是非,不管是从前家里殷实,还是现在落魄,不见她惊慌失措。也不去巴结谁,只稳住心把自家人和事调理顺…烈芳从小饭量大,常常不到饭点就饿,回到家里啥也没有,灰溜溜来到大娘家,大娘就知道她饥了,放下活就拿饼子给她吃,她后来才知道,她吃了这个饼子,大娘家就要少吃一个。”
书中的大娘没有名字,却是读书分享会上大家公认的,最有大家风范的大家闺秀,一个最令人敬佩的长辈,所有女人学习的榜样,一面精神旗帜,一个做人的标杆 。
还有妞子,张爱香,梅,金环,静侠,陈稳秀,杨小桐,烈芳的生母,以及村里的那些无名女性,他们或高或低,或美或丑,或开朗或内向,或泼辣或稳重,或干练或平庸,着墨不多,但都个性鲜活,形象跃然纸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瑄璞老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乡村生活的细微之处和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把她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既藏匿于灵魂深处,又浮现在阳光之下,写出了真真切切的人生。
《芬芳》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不仅通过二奶奶、白氏、春棉到杨烈芳、杨素芬、杨小秋这些女性群体,揭示社会从闭塞落后走到现代文明。
还通过杨全仁,杨全成,杨全义,杨引运,杨天德等杨家男丁的婚配,杨引章的考学,杨引庆的进京告状和经商,以及全成、全义、引运外出闯荡打工等事件,反映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说明了人类命运与时代变革的息息相关。
《芬芳》是一部原生态作品,原汁原味的乡音俚语,悲喜交加的生活故事,互相帮衬的温暖情谊,拼搏奋斗的光辉精神,耳熟能详的地名场景,瑄璞老师以敏锐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为豫中人故乡人民奉献了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永恒的、可载入史册的大书,让我们在阅读中体会到了生活的芬芳。
《芬芳》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纪念记录时代变迁的史书。通过杨家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农村从贫困到富裕的艰辛历程,也看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不屈。这部作品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总之,周瑄璞老师的《芬芳》犹如一株国色天香的牡丹,深深扎根在故乡漯河的沃土之中,绽放着她的盛世容颜,源源不断地释放着溢满寰宇的妙香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