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二战前夕《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自慕尼黑返回伦敦的张伯伦,在机场上挥舞着协定得意地宣称。这豪迈的和平的宣言曾试图抚慰过一代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民众的不安的心灵。但历史有时候无疑像个调皮的顽童,很快就用残酷的事实给了这一宣言一记响亮的耳光,让整个世界重新陷入二战阴影下的黑暗。和平和战争,永远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在浩瀚人类发展历史上不断交替往复。
而对于战争整体思考,古今中外都是让学术界和民间舆论热血沸腾充满想象力的宏大话题。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伊恩·莫里斯的2014年出版《战争》则试图跳出既有框架与研究视角,延续其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文明的度量:社会发展如何决定国家命运》一贯的风格,站在历史的大维度上对于战争这一恒久话题进行深入思考。据他的研究,战争越过某个时期会导致产生更好的社会,而这种社会的暴力活动会减少。如果没有战争,人类就不能取得进步。从长期着眼,战争某种程度上确实让这个社会更安全。
伊恩·莫里斯教授自然不是所谓疯狂“战争合理化”的鼓吹者,相反他对于战争的历史大维度研究,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说是出于悲天悯人的全人类视角对于整体社会命运的反思,对和平的如何长久延续的另一种解读。但可以预见,这个结论即使在当下这个言论宽松的时代,也是无疑极具争议和爆炸性的,虽然反复强调这是对于战争的另一种维度的思考,恐怕也会让部分人士感觉瞠目结舌。尤其当我们对于战争本身的认识,早已超越十九世纪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马汉《海权论》笔下古典时代的人与人之间近身肉搏的时代,越来越多地目睹现代局部战争下屡屡出现大范围人道主义危机时候,普通人关于文中提到的战争或有“建设性”一面的思考就显得多多少少有些苍白无力。
也许是预见到这种可能的争议,伊恩·莫里斯教授不得不在书中自嘲道,希望自己作品诞生生逢其时,并引经据典强调,自己并不是持此观点“独行侠”,1939年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就曾指出,随着战争激烈化,欧洲上层的社会实质放弃使用武力,欧洲整体暴力化程度降低了。可惜的是这一研究成果,面对刚经历一战的欧洲民众成为不合时宜的存在,被掩埋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故纸堆中。因此,伊恩·莫里斯教授试图极力避免这样悲剧再次上演,他坚定地相信并冷静指出战争作为人类暴力的最高形式,促使人类能够借助这种独特形式交换所得。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当中的经典名言:“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人与人之间从小的摩擦到大型战争种种暴力冲突本身就是为了解决现有冲突本身,甚至直接促使个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协作成为可能。
为了证明这一点,伊恩·莫里斯教授抛弃了经济决定论、文化冲突论等常见单一而主观的解释因素,选择了长时段大维度的历史比较,历数了从原始社会类人猿到机器人时间跨度长达上万年人类战争形式的变迁,对于影响人类历史逐个瞬间进行抽丝剥茧地深入分析,将战争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面,解释成不得不为“次要的恶”所做的必要牺牲;并借助统计学科工具,对于原始社会的暴力伤亡和当今社会战争伤亡进行了必要统计和比较,借助强有力的的数据支持,强调战争促使霍布斯笔下利维坦式中央集权国家诞生和完善,反过来保障了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虽然只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大致估算,但当伊恩·莫里斯教授不动声色地将原始社会暴力争斗下社会成员10%甚至20%的伤亡,和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下人类总体人口不到1%伤亡,这样赤裸裸的数据摆在读者眼前的时候,相信不少读者不得不多少有些动摇那些曾坚定认为颠簸不破的某些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战争本质的思考,伊恩·莫里斯教授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数据罗列的感性阶段,而是试图层层递进展开理性分析,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链条。“通过战争,人类创造出组织更完善的社会,减少了社会成员死于暴力的风险。这一社会由更强有力的政府统治,而这样的政府用强制力确保和平。”而看似拗口的推理为战争的最后结局解开了神秘的面纱。即“随着人类战争手段不断更新,暴力带来的收益不断较少,战争将走向自我终结。”当然莫里斯这一充满浪漫主义的未来社会规划与憧憬并非无懈可击,他对于战争性质分析和界定,学界也一直有不少批评和质疑。但作为旁观者,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莫里斯对于战争的大维度历史思考,却是国人长期非此即彼思维模式下某种意义上的“文化震惊”。
国人对于战争本质的思考和认识常常停留在“术”的阶段,流传千古的战争论述经典足以管中窥豹,其往往着眼于对于具体战术手段运用上,无论是声名在外的《孙子兵法》,还是内秀其中的《太白阴经》,都是基于所在时代背景的战争经验总结,对于战争本质的思考往往着墨不多一笔带过。这一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思维“路径依赖”直接影响到当下国人对于战争与和平双向辨证关系反思,造成我们常常对于战争观察只是截取于某一个事件瞬间,容易受各种感性因素的干扰,很少上升到借助战争对于全人类命运未来的整体思考的高度。
当实用主义和感性主义成为我们“睁眼看世界”的情感支点的时候,战争当中种种细节就沦为茶余饭否众人之间的谈资和甜点,思考的荒漠化匮乏蔓延滋生成为整个社会思想主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的悲哀。掩卷沉思,莫里斯教授的《战争》最大意义可能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方式,而并非是关于浩大历史长卷分析简单总结。虽然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于书中描述的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下人类社会混论,但通过莫里斯教授对于和平与战争的思考,对于全社会共同体的创造力的憧憬和坚定信念,让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同样仍可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