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

“黑死病”通常指的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鼠疫,特别是在14世纪中叶席卷欧洲、造成巨大灾难的那次大流行,被称为“黑死病”。

黑色病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它主要通过寄生在感染鼠疫的啮齿类动物(如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给人类。

“黑死病”这个名称来源于患者晚期出现的症状:皮下广泛出血会导致皮肤出现黑斑,以及因坏疽导致四肢发黑。

历史上的大流行14世纪黑死病约在1347年至1351年间席卷整个欧洲,之后又多次卷土重来。此阶段的黑死病普遍认为起源于中亚或东亚,随后通过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传到克里米亚,最终由商船带入欧洲。在短短几年内,夺去了约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整个村庄和城镇的人口消失。

14世纪的黑死病导致劳动力极度短缺,动摇了封建庄园制的经济基础。幸存下来的农民和工匠有了更高的议价能力,要求更好的待遇,促进了工资上涨和资本主义萌芽。面对教会的祈祷和无能为力,人们对天主教的权威产生了深刻怀疑。恐慌导致了迫害浪潮,特别是针对犹太人、乞丐、外国人等群体的迫害和屠杀。死亡主题在艺术和文学中变得非常普遍,例如著名的“死亡之舞”题材。

跳蚤从感染鼠疫的老鼠或其他啮齿类动物身上吸食带菌血液。细菌在跳蚤的消化道内繁殖,堵塞其胃部,导致跳蚤饥饿难耐。当这只跳蚤再叮咬人类时,会因无法吸食而反吐带菌的血液回人体内,从而使人感染。

当鼠疫发展到肺鼠疫阶段时,患者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将病菌传染给他人。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脓液、体液等也会传染。

### 类型与症状

鼠疫主要有三种临床类型:

腺鼠疫最常见,症状为突发高烧、寒战、头痛、身体虚弱,以及一个或多个淋巴结(多为腹股沟、腋下或颈部)肿胀、疼痛,称为“炎性淋巴腺肿”。这是黑死病最典型的特征,未经治疗死亡率很高。

败血性鼠疫细菌直接进入血液并大量繁殖。患者会出现高烧、寒战、腹痛、皮肤和器官广泛出血,导致皮肤出现黑斑(“黑死病”名称来源之一)。病情发展极快,往往在出现腺肿之前就已致命。

肺鼠疫最致命、传染性最强,会影响肺部。表现为高烧、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咳出带血的泡沫痰。可通过空气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极易引发大规模疫情。死亡率极高,患者可能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

黑色病在今天已不再是绝症。只要及早发现,使用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治疗非常有效。

鼠疫并未完全消失,在世界某些地区(如非洲、美洲、亚洲的部分地区)仍有散发的动物间疫情和偶尔的人类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重新出现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控制鼠患、防蚤、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以及公共卫生监测来实现。

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巨大浩劫,它重塑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结构。虽然它曾经无比恐怖,但现代医学已经能够有效治疗和预防它。它作为一个历史事件,至今仍在提醒人们传染病对全球社会的潜在威胁以及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

以上知识来自D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