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关于“拜月亭”》
引言: 近期课程中学习了——元杂剧,领会到了不同于唐诗的豪气蓬勃,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同于明清时期小说的风味。有机会阅读了元杂剧元祖关汉卿的《拜月亭》一剧,细细品味,感受到了故事中的百般滋味。
一.内容概述:
故事发生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男主人公蒋世隆与其妹妹蒋瑞莲在逃难中被冲散,与正同母亲失散的女主人公王瑞兰相识,二人相识相知,情投意合,私下结为夫妇。而后在逃难的过程中,瑞兰与父亲在旅店相认,但是瑞兰的父亲嫌弃蒋世隆是一个穷秀才,坚决不同意二人在一起,并且让瑞兰丢弃生病中的世隆,瑞兰没有办法只得跟着父亲走,但瑞兰不知道的是,自己失散的母亲竟然与蒋世隆的妹妹蒋瑞莲相遇并且结伴而行。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王父想要自己的女儿瑞兰和干女儿瑞莲嫁给当今的两位文武状元,但未曾想到这当今的文状元便是蒋世隆。于是这也就有了后来蒋世隆与瑞兰的相认,这便是故事最后圆满的结局。
二.理论与方法:
关于阅读《拜月亭》,我选择了解的通道是上网查找资料,进行对戏剧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了解,对戏剧作者关汉卿的生平进行基本的了解。在阅读了基本的戏剧梗概之后,重新上网查找并进行原文的阅读与研究。在阅读了解的过程中逐渐摸索戏剧的风格与特点,并且去摸索戏剧的具体细节等。在阅读过后进行剧本的自我解析与在创作,并与小组成员进行新型的戏剧排演,于课上进行展示。这样我们就可以对作者的戏剧进行深入研究,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目的与写作时的感情投入。
三.对于“瑞兰”人物形象分析:
“瑞兰”是本戏剧的主要人物,她是本戏剧的女主人公。在我看来,她的存在甚至比男主人公蒋世隆的存在还要重要。她的身世背景,她的个人经历也全都是戏剧的主要线索,如果没有她与母亲的一同逃亡,如果没有她与母亲被冲散,如果没有她是王姓家族的女儿,这些一系列的原因存在,甚至如果她不叫“瑞兰”,那么这个戏剧故事便不可能被编写出来。“王瑞兰”这位重中之重的人物,可以说是戏剧的灵魂所在。
而从戏剧角度来分析她的人物形象时,她却也是这么的平凡,这么的贴近当时的生活,也仅仅只是一个会被社会大环境所影响的外柔内刚的小女子。之所以说她外柔,是因为在当时社会,身为女子的她只得无力的接受社会的动荡,与亲人的离散,甚至后来封建家制的管理,父亲那独断专治的招亲。但恰恰也是这些“外柔”体现了她的“内刚”。她的刚强没有体现在与母亲失散之后自己掌握去向,却表现在了与男主人公私定终身中;她的刚强没有表现在父亲要她舍弃男主人公的那个时刻,却表现在回府之后默默地为自己的夫君祈祷求福中;她的刚强没有表现在直接反抗父亲的招亲,却表现在于做好了为爱情牺牲的心理中;她的刚强没有表现在婚宴上的逃离或者大闹一场,却体现在了看清文状元是自己夫君后的对爱情,对婚姻忠贞的决绝中。这是小女子“瑞兰”的真性情,同时这个形象也是作者希望当时社会中女子能达到的“标杆”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当时社会中广大女同胞的一个切合实际的真切希望。“瑞兰”满足了整部剧的起承转合,满足了整部剧的“剧情需要”,同时也是她,升华了整部戏剧。但其实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同样也存在着当时社会女性的劣根性,她对父亲的话言听计从,她对自己的爱情只剩下祈祷,这些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化,更加贴近实际,更加鲜明的原因,这也是作者的写作的高明之处。
四.评价:
《拜月亭》整部戏剧的剧情紧凑,在平实的语言中却显现着演出时的精彩,在看似所有事情的不巧合中,却又处处体现着作者安排的巧合,戏剧故事整体引人入胜,四折的起承转合中人物性格鲜明,使得主人公的形象十分突出,让观众一目了然。并且作者十分直白的表现了他的中心思想,让最后一幕温馨又合理。
结语:阅读了《拜月亭》这一元杂剧之后,体会到了戏剧不同于其他文章体裁的特殊化,也体会到了戏剧表达事情更加鲜明,更加直白的特点。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百度知道 百度文库 中文百科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