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财务自由之前,可能更需要追问自己的是……

几十年之后,再回想这两年传染了神州大地的“中产阶级”焦虑,也许只是时间长河里波浪不惊的一小朵浪花。

但现在,“阶层固化”“学区房”这些扎人的字眼,在当下的每天,都在刺激着我们这群凡夫俗子市井之徒的脆弱神经。

于是,创业、投资、炒房……追求“财务自由”,成了大家乐此不疲的热点话题。

毕竟在物质大发展之后,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是不愁吃穿的我们,最最关心的事。

然而,在财务自由之前,还有个重要的问题,我想我们都不应该回避。

所谓“财务自由”,度娘给的解释是:

人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

简单地说,一个人就算不工作、不上班,他的“被动”收入,也能够满足日常开支。

现实中,已有不少人实现了财务自由。

北上广的“拆二代”,坐收房租就能碾压写字楼里被资本家压榨的“白骨精;

牛逼的畅销书作家,靠卖版权、卖IP便衣食无忧,还能顺便勾搭文艺女青年;

做传销(注意,这是非法的!),做到金字塔顶端,也不用再坑亲朋好友;

做投资,中了1000万彩票,存银行吃利息也能达到小康生活标准……

我们无疑都向往着财务自由的生活,

毕竟不用上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感觉简直不要太爽!

可似乎很少有人去问,真实现了财务自由,我们每天就吃了睡,睡了吃吗?

问问自己:假设你现在已经不用工作,那你还会去做什么?

能在一分钟内回答出来的人,不多。

人也许是地球上唯一在生存和繁衍之外,还要去寻找“意义感”的物种。

我们无法忍受什么也不做的状态,

所以朋友圈、头条、微博、邮箱才会占据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

(我甚至在上班没事的时候会去刷院内网看看有什么新的通知……)

即使财务自由了,精神未必同样自由。

人总得做些什么,来填充自己的时间。

我还是能懂他们的境界并表示深深的同情。

毕竟月入十万房租的大妈,你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当你做事的动机是因为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此时才是精神熵的最高点。由此可知,不论行动的目的是出自内在动机(自愿)还是外在动机(被迫),都比漫无目的的行动来得好。

没有找到人生意义感的人,即使财务自由了,还是需要用别人的事,来填满自己生活的空隙。

生而为人,便绕不开苏格拉底的哲学三问,


那些能找到自己使命的人,无疑是最幸福的。

就像跑到美国去的贾布斯和本来就在美国的马斯克,

你可以质疑他们是大忽悠、是庞氏骗局、是能取代牟其中的“世纪首骗”,

但也许人家真从心里把画的饼,看做自己存在的使命和价值。

如何回答苏格拉底的问题?

没有标准的、现成的、普世的回答,我们可能都要用尽一生去寻找只属于自己的答案。

鸡汤里说过,只要能找到我们心甘情愿全力以赴的事业,财务自由,也许就只是我们在追求使命途中的副产品。

就像如果干保洁的大妈,也能静下心来找到乐趣,又为何不可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