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今年6月25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耕地则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关乎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保护耕地、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方向。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而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根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多年来,我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不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坚守,更是对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捍卫。每一寸耕地都承载着无数人的辛勤汗水和对丰收的期盼,是我们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所在。

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耕地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耕地被占用的压力日益增大。部分地区存在着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一些优质耕地被用于非农业建设,或者被改种非粮食作物,这无疑给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此外,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都在侵蚀着我们的耕地资源,影响着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实行党政同责,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同时,要加大对耕地质量提升的投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节约集约用地是破解“人多地少”约束的关键钥匙。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我们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布局,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积极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土地资源,让“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土地节约意识,形成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良好氛围。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在全国土地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节约集约用地和严守耕地红线之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土地资源和生存发展空间 ,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书写壮丽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