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在“一带一路”上相“Yu”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任何宏伟蓝图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和智力的保障。各地要全方位做好引进、培养、选用人才工作,真正让各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在新时代舞台上大展拳脚,为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有力人才动能。

       海纳百川,在“不拘一格降人才”中栽下引才“梧桐树”,拓宽人才引进之“域”。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人才资源是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工作,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能局限于地域与领域,用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各地要要拓宽视野,树立战略眼光,主动拆除引才“围墙”,变单一引才为全方位聚才,聚焦共建“一带一路”的实际需求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用新思路、想新角度、营造新局面,通过准匹配、诚心邀约、政策加码,把人才“请进来”,真正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要改革人才引进各项配套制度,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在人才的选拔上打破常规、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搭建多元合作平台,加强多方交流合作,向外引才借智扩大增量,形成“磁场效应”“虹吸效应”,吸引人才加速聚集,为共建战略注入鲜活血液。

        多措并举,在“千雕万琢玉成器”中建好人才“孵化器”,破解人才培育之“圄”。十年磨一剑,百年育英才。人才引进固然重要,但仅仅吸引人才“短暂驻足”远远不够,持续培育才是长远之计,要持续创新培养方式,增强学习内容针对性,防止人才培育止于一圄。各地要建好人才培育“孵化器”,坚持将人才专业培训和党性教育相结合,将理想信念、道德品行、职业操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人才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世界的发展大局联系起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要积极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校企合作、产教合作,让“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通过“订单式”专项培养、“基地式”精准孵化,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符合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的优秀人才。

        因人制宜,在“放使干霄战风雨”中搭好成长“大舞台”,丰富人才选用之“遇”。善用人者,如百工之用器,各造其宜而已。使用好人才是发挥人才作用的关键,不拘一格用才、以实为先选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机遇,方能激励人才挺膺担当、锐意进取,以务实之心干好实事、以非凡之功成就非凡。各地要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搭好成长“大舞台”,根据人才专业特长、成长经历、服务志愿等情况,结合发展实际需求、缓急程度实行双向选择,让人才所用即所需、所做即所长。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摒弃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评价人才的贡献和价值,为各类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要加强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人才共享机制,让人才在不同领域和项目中流动起来,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委组织部 李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