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富翁不为人知的三个特点,读懂了你更有动力
原创 剽悍一只猫内容组 剽悍晨读 昨天
主播:赛男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0年7月23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百万富翁比你强在哪儿》。
这本书是由美国知名商业咨询公司创始人安·玛丽·萨巴思所写。作者搜集了各行各业中30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的故事,从中发现百万富翁的思维方式、百万富翁们共有的25个习惯(囊括了52个定律),以及从这些百万富翁们的“失败”教训中获益,让普通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财富思维。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百万富翁的三个认知,分别是:百万富翁画像、五大误解和你如何定义成功。
①
『百万富翁画像』
据瑞信银行公布的全球财富榜显示:美国有大约1535.6万名百万富翁,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5%。其中67%的高净值人群,都是靠个人奋斗成为百万富翁的。
作者从这些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中,筛选了30位行业代表,分析了他们的财富成长路径。
从背景来看,这些百万富翁层次不齐。他们中有新晋移民美国的女性;有白领里的专业人士;有蓝领行业里的工人;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有摸爬滚打的创业者。
从故事来看,他们中有由于违背了家长的意愿,才获得成功的;有创立公司前,靠苦力为生的人;有15岁时跟着不懂英语的父母来到美国,随身只带了一个行李箱和一把小提琴的;甚至还有公司的“首席快乐官”。
从经济条件看,他们中有不愁吃穿的中产家庭;有为了养家不得不努力工作的人;有为了证明自己的上进者;有为了爱好放弃优越工作的人。
讲了这么多的百万富翁画像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清楚,条条大路通罗马。富有并不是某些特殊群体的标配。
②
『5大误解』
除了用户画像外,关于百万富翁的误解还有很多。比如下面介绍这五个,就是排在误解排行榜上前五的。
误解一:百万富翁都毕业于名校。即便在高度自动化、科技化的美国,这些成功人士并没有比普通人受过更好的教育。事实上,其中有些人连高中也没读完。
误解二:百万富翁都有很优渥的家庭。在作者的研究样本中,大部分人的家庭并不富裕,他们出生于中等收入或中低收入家庭。即便是贫民窟里出生的百万富翁也有不少。
误解三:百万富翁住在高档社区。那些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并不会用房子车子来炫耀自己,他们很多人都住在城郊的普通房子里,包括股神巴菲特也常年在一个僻静的小房子里生活。
误解四:他们都有伟大的想法。实际上靠创办企业成为百万富翁的人,只占其中的少数。大多数百万富翁都有自己的副业,并且极其克制自己的生活。
误解五:只有擅长交际的人才能成为百万富翁。至少从样本来看,从最内向的人到最擅长交际的人都能获得成功。其中、画家、艺术家、音乐家,很少交际,但是财富水平都很可观。
③
『你如何定义成功』
除了上述不为人知的百万富翁画像外,最让作者意外的是,许多百万富翁并没有太看重钱。他们都是先定义成功,然后才收获了财富。
康妮·洛伦茨对成功的定义是:做让自己幸福的事。于是她利用业余时间做了很多公益。结果那些公益活动逐渐形成了一股力量,并且有资本进入帮扶,康妮的副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她做公益的本意并不是为了钱。但是却因此进入了百万富翁行列。
史蒂夫·亨布尔对成功的定义是:在生活中取得平衡,感到满足、爱和赏识,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并有足够的能力帮助他人。于是,他选择安稳地待在一个行业里深耕,结果熬到了行业红利爆发,挣到了一笔钱。
詹姆斯·蒂莫西·怀特对成功的定义是:有人欣赏你所做的一切,感到幸福,能够放松,有足够的财力让你不必为了生计奔波,并且仍然得到人们的尊重。作为蓝领,他不愿意承受太多的风险去创业,但是持续的积累,让他成为了真正的行家,获得了尊重,在退休时,进入了百万富翁行列。
总结一下,急着成功、急着冒险、急着奔跑成了大多数人对百万富翁的印象。可是,稳扎稳打何尝不是一条很好的成功路径?了解百万富翁的生活,你才能靠近他们,成为他们。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你带来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哟。
参考书目:《百万富翁比你强在哪儿》[美]安·玛丽·萨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