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
鲁迅曾在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故乡》一文中写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他本身的原意是为了表达文中的“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并不因此消极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但现在很多人将这句话理解为,不论何时,哪怕陷入窘境、穷途末路,只要自己愿意,就会一步一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正如我们从出生到至今,都是由一小步一小步组成的。
记得刚上幼儿园时,话还说没说利索,母亲就开始教我学拼音。那时候条件不比现在,没有大幅带图案的拼音表,母亲就去问比我年长的哥哥姐姐借了语文书,在泛黄的纸张上一页页抄下来,还简单的画了些象形图方便我理解。她从单韵母开始教,每天教我三个,先是教会我读音,然后比着象形图让我记住它的写法,又给我扩充认识教我用它们组词。拼音学会后,母亲又给我去买了一些带拼音的故事书,让我试着自己阅读,要是遇到拼读困难的就标记出来等她下班为我解答。因此那时幼儿园期末,老师要求每个小朋友读故事,我一直是读的最流利的。
后来,母亲见我阅读越来越顺畅,便又给我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要求我每天背一首。这在当时可把我难坏了,我只会读,却从来不懂背,光是开篇的一首虞世南写的《蝉》就把我难哭了。母亲觉得死记硬背不行,还是要先理解,就跟着页面下方的注释一句一句给我作解释,让我在脑海中有了一定的概念。果不其然,理解之后,我也一字一句的背下来了,以致于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
没过多久,母亲不知从哪知道了小学开始加入了英语课程,她又去借书抄来了字母表。这回她不是直接教我,而是先教自己。那年代,会英语的人少之又少,她自己摸索不通,就骑着自行车去请教在乡下做了英语老师的发小,人家一得空便去。母亲的学习能力极强,来来回回不过几次,就学会了不少,接着她便开始着手教我,纠正我的读音和写法,让我要把英语字母和拼音区分开来,不要搞混。
慢慢地,后来上了小学,我拿到了教材,发现整本书都是我学过的,因此我学习起来也比同班的其他同学更加轻松。可是,数学我却没那么轻松,虽然成绩不差,但较于语文英语还是吃力些。
母亲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发现自己之前忘了给我数学打基础。于是她便开始在每次放学指导完我的作业后,开始带着我复习这一天上的数学内容,复习完会拿着本子给我出题,如果有做错的她会再给我作讲解,记录下来错的点,下次再给我出类似的题。而后,在每个周末的时候,她会带着我预习下礼拜要学的数学内容,圈出我难理解的点,尝试用多种方法给我作解释,直到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帮助我学习。
与此同时,语文和英语方面母亲也没有懈怠。语文方面,她在一年级时开始要求我用拼音写一句话日记,在慢慢增加字数,后来改用文字加拼音的方式让我写一页篇幅的日记,教我一些简单的修辞手法。英语方面,她每天早上都会打开复读机,给我播放英语录音带,把录音带里的声音当作是我的闹钟声,以此来提升我对英语的语感。
再后来,上了二年级,母亲见我学校教授的内容都能很好地接受,便开始帮我拓展课外,她开始让我看课外书,叫我写200字的小作文。又给我买了数学习题集,教我学习奥数。还给我买了英语词典,让我课余时翻翻看看累积简单的词汇量。
可以说,母亲在对于我的启蒙教育上是下足了功夫,是真正意义上一步一步的引导我去学习,引导我慢慢地接受新的知识,这一切也对我后面在学习上总能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有了巨大的影响。我从不是强加学习,而是巧妙的学习,不为学习所累,而是体会学习的乐趣。
人生,就像搭房子,是要人一石一砖不怕辛苦地垒起来的。而学习,就像是通往房子的道路,是要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