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先生去世了。我对余光中先生没有太多的了解,也没有读过他的诗集和翻译作品,本不应该在此故作娇态,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又一代人的逝去,又一代人的记忆走在消失的路上。
小学的时候便学习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至今这首诗记忆犹深,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其它诗人的诗一起,启蒙了我们的幼年,像是打开了一扇门,原来咿咿呀呀学到的语言还有这样的表达方法。和那些古诗词一样,所有学到的文化,总会在有感而发的时候蓦地就出现在脑海里,顺口就从嘴里面说出来。如果碰巧周边的人和你有了同样的感触,说出了同样的句子,你心里或许会有一股暖流,顿时觉得这个陌生人可爱多了。共同的记忆总是这样美好,能够在霎那间营造出温暖的氛围,让人心中洋溢起经常存在的,抑或是久违的暖意。
共鸣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共鸣的基础便是有着相同的记忆,相同的经历。小时候学的那首乡愁,它所诉说的朴素情感,或许是第一个让我们明白共鸣是什么的诗了。
前几年就听说鲁迅的作品可能要从课本中去除了,这才知道之前认为学习鲁迅是课程必修,是理所应当的感觉是错误的,世界在发展,学习鲁迅可能只是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说几代人共同经历的事情而已。
许嵩,后弦,周杰伦,南拳妈妈等歌星怕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当我们兴高采烈地向现在的孩子们介绍时,他们茫然中略带不屑的表情,一下就把我们从记忆中拉回现实。嘴上标榜着我们还是青年,请叫我们哥哥姐姐,但是其实代沟已经产生,我们确实已经老了,不说是已经走向消逝的一代,但至少已经是走向即将消逝的路了。
就像寻梦环游记里面说的那样,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人就真的死去了。电影中另一个世界的人们在人们记忆中彻底消失之后,最终化为了一道金光,消失在了宇宙中,终究两个世界都找不到他们的踪影。虽说诗人去世了,留下的作品总会让他依旧活在人们的心里,也算是以另一种形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是细想一下,为什么寻梦环游记当中,界定一个人是否被遗忘,标准不是作品,而是人,真正记得你的人。原因就在于此,一个人的作品可以永远鲜活,但是不同的人从中读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正能够体会其中情感的人,真正让你在他记忆中鲜活的人不多。课本上讲述的内容,总是在关注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会关注为什么诗人要在那个时候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对于人物生平,人们总是草草带过,或者作为解释某些内容的依据。也许简单的内容可以猜对,但是复杂点的,晦涩点的内容,能够明白的,也就只有真正记住你的。读到作品的人只是将自己的相同经历和情感带入,但真正懂的人,适合你一起经历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记得你的人。
一代一代人的逝去,终会将一些事物掩盖,最终从世界上消失。就像一层一层的泥土,就像沧海桑田,就像平地变山峰。所以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呢?趁着朋友未老,趁着还不算迟暮,做些快乐的事情吧,不要抱有强大的功利心,也不要把自己压在为人类事业做贡献的位置上,人生而有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你的命,做好它,能否留下什么不再重要,努力过,为了一件事情费尽心思,结果如何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是享受当下。
岁月过去了,的确会留下脚印,但是时间久了,脚印终会被新的泥土覆盖。即将踏上消逝路途的我们,总该把握住现在还在手里的时间吧。在遗忘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