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71dd823f0102zyz6.html?from=groupmessage
反复提取胜过重复学习(美国普杜大学卡皮克实验研究)
如何高效学习是教育教学关注的永恒话题。到底什么才是促进学习的最有效方式,如何促进学习也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教育技术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2008 年,美国普杜大学(Purdue University)杰弗里•卡皮克(Jeffrey D. Karpicke)博士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取(Retrieve)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1],通过实验证明重复学习对延迟的回忆(一周后)没有效果,但重复测试(Repeated Testing) 则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回忆,提取是测试中的最为关键的环节, 因此提取对巩固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2011 年,卡皮克又在《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论文,宣称提取练习比以概念图为代表的细化学习更能促进学习成果的生成。2007 年卡皮克进入普杜大学心理学系任教,并成立认知与学习实验室,从事人类学习与记忆、提取过程在意义学习和理解中的作用。提取过程是其研究的重中之中。
卡皮克研究对反馈、提取模式、提取时间间隔、学习者的记忆错觉等要素,认为经典的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都包含了丰富的“提取”活动,讲授式教学则应用更多注入“提取”的成分,也由于包含更多“提取”活动,填充概念图和修改概念图比简单地画概念图更有效;教学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习者的“输出”、注重学习者自我测试能力培养、注重设计更高质量的问题、注重促进“意义学习”的生成。
(一) 什么是提取
“编码”(Encoding)与“提取”(Retrieval)是学习的两种重要活动。“编码”是指将信息存入大脑,“提取”则是从记忆中回想信息的过程。“编码”构成了人们通常意义上的学习,但“提取”则一般不被看作是学习的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人们已经将这些信息存储在大脑中,从而可以简单地提取并生成问题的答案。为了获得问题的答案,人们必须提取相关的信息
卡皮克所指的提取,它非常类似于从一个磁盘里获取信息,与此对应的,将信息存入磁盘则称为编码[13]。
(四) 测试形式并不影响记忆效果
开卷测试,即学生可以在测试时查看笔记和课本;
闭卷测试,即学生在测试时不能查看笔记或课本。
显示:(1)与重复学习或无反馈测试相比,在有反馈的情况下,无论进行哪一种类型的测试都能增强长时记忆的保持。(2)开卷测试比闭卷测试能够产生更好的初始成绩,但这种优势没能持久。
(五) 学生在学习中没能有效运用“提取”策略
重复测试比重复学习更能促进学习的发生, 而重复学习给学习带来的帮助往往非常有限。研究揭示学习者很少意识到测试有助于学习这一事实
通过在学习中用到的学习策略(开放式、自由报告式问题、学习后是否重读或进行回想等两个问题研究结果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大部分学生重复阅读他们的笔记或课本(尽管这种策略效果有限),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进行自测或进行提取练习。
(六) 提取的时间间隔与记忆的保持
提取的时间间隔是指在两次提取测试之间的时间间隔。数据显示,重复提取增强了长时记忆保持, 但以什么样的时间间隔去重复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与无间隔的重复测试相比,长间隔的重复提取对长时记忆保持有200%的提高。 (七) 提取模式显著影响记忆效果
“提取”和“生成”是两种不同的提取模式,效果明显不同。有意识提取比随机性提取能产生更多的记忆保持。
三、对经典教学法的反思:
“提取”为什么有效目前还不得而知。可能是由于“提取”能够帮助学习者“意识到大脑中知识之间的缝隙(Gaps between Knowledge),从而可以在大脑中反复寻找知识之间的线索”。 “提取”时,实际上已经改变了访问信息的方式,使得这些信息变得更加容易回忆,从某种程度上讲,“提取”实际上是对未来信息访问的一种练习
讲授无疑是当前教学中采用的最普遍的教学法。这种方法饱受质疑,主要是因为它缺乏对学习者主体的尊重。
很多老师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受学生欢迎。好的讲授应当能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建立起与先前知识的联系,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并在冲突中产生新的认知结构。
在讲授中教师可以采用设疑式、启发式、提问式等方法来促进学生的“提取”。
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习者通常都有一个预先设定的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习者不得不反复提取信息,并与新信息整合。此外,协作小组的讨论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信息的“提取”。
概念图教学法中让学生对概念图进行纠错或填空却能产生更好的效果:纠错则包含了更多的“提取”活动,其效果更好
四、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 教学设计上更加注重学习者的“输出”
(二) 学习能力建设上更加重视自我测试能力的培养
通常意义上的考试饱受诟病,主要是由于教育中的考试已经太多太多。过多的考试容易导致学生更多去“死记硬背”,占用学生太多时间,同时引发学生的过度焦虑。卡皮克的“测试”主要是作为“提取”活动的一种载体,是一种非正式的自我测试。
(三) 内容设计上更加注重设计高质量的问题
高质量的问题是有效测试的重要基础。需要努力设计高质量的问题。网络化时代,有了问题,通过互联网获取问题的答案是再简单不过了。
(四) 教学过程中促进“意义学习”的发生
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五) 学习系统建设上更加突出对学习者“提取”的促进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