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做生意的朋友,由于前些年起步较早,创办了家商业公司,一直以来稳扎稳打,逐步扩张,生意做得风声水起,人人羡慕。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他的生意受到了电商冲击,常常感觉压力山大,晚上睡不好觉,患上了焦虑症。
他常常对我说:这几年生意不好做了,还是体制内好啊,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旱涝保收,不用像他要操这么多心,永远没有放松休息的时候,公司未来发展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他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的感觉。
生活中还有不少人,他们喜欢躲在暗处孤芳自赏;睡觉蜷缩着身体,或怀里报着东西;习惯穿有口袋的衣服,不然感觉手没地方放;不愿与人沟通交流,常常独来独往;有恋旧情结,喜欢囤积物品;固执己见,认定的事情轻易不会改变;出门一定要把手机充满电,汽车加满油等等。
我朋友的事例,和以上种种行为,都是人们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可能源于贫困的家庭、或是不和谐的婚姻,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受到过冷落和伤害,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没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对前途迷茫不知所措等等......
缺乏安全感的背后,有着条长长的脉络和十分复杂的成因。
我们每个人,作为天地间一个渺小的个体,处于大自然当中,力量是多么有限,一旦遭遇危险,仅凭单枪匹马,根本无法抵抗。
我们会对风雨雷电恐惧,对江河湖海恐惧,对森林大山恐惧,对沙漠荒原恐惧......
我们还会对新生事物不了解,对陌生环境不适应等等,产生许许多多的恐惧。
人的不安全感与生俱来,小时候,我们贪恋妈妈的怀抱,喜欢呆在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在一起,不愿意去幼儿园,会用哭闹来反抗等。
再大点上了学,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赞赏,以及经济方面的支持,我们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或随大流,选择一条较为稳妥道路,然后循规蹈矩地生活,即使违背自己的意愿,也要活成他们希望的样子。
参加工作以后,我们怕危险怕孤立,怕活成别人眼中的另类,怕不能融入群体、融入社会,我们努力地合群,学着结交朋友,成为集体中的一份子,寻找呆在群体中的安全。
年龄再大些时,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我们怕信息闭塞,怕思想陈旧,怕观念保守,怕穿着打扮跟不上潮流,我们学着培养兴趣爱好,学着健康旅游,开阔视野、增长阅历......
我们好像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获取安全感,永远看不到尽头。就像我那个做生意的朋友,钱要赚多少才够呢?比起我们工薪阶层,人家一天的收入顶得上咱一年的收入,可他为什么还是没有安全感呢?
那是因为他对自己要求太高了,总想超越过去的自己,可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远非个人能力所能改变。
其实,不论什么人,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缺乏安全感,为了摆脱它的影响,为了使自己变得更自信更强大,我们只能不断地学习进步,提升超越自己,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层次中,安全感仅次于食物,空气、水等维持生命的需要,可见它存在的重要性。
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不光事业成功,为了全面提升自己,六十岁的他去决定哈佛留学。
和比自己小几十岁的年青人,一起上课学习。因语言关过不去,每天晚上作业要写到凌晨2、3点钟,那段日子体重直线下降,就这样一天天坚持下来。
不仅如此,47岁时的王石还去学习飞滑翔伞,在西藏创造了中国飞滑翔伞攀高6100米的记录。
52岁的他又去攀登珠峰,成为中国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人,一次又一次挑战着人生的极限。
王石在自己的影集《风光极限》的后记中写的:“人生是一条多元的抛物线,在经历了复杂和艰难的高峰之后,需要回归平地和简单。”
然而,世界上有几个王石?有多少人能不断突破自我,一直行走在前进的道路上。
这种理想型人生,对于大部分人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缺乏安全感,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普遍现象。请给自己一些时间,正视困难直面恐惧,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所以面对恐惧,首先是我们的态度,我们需要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说害怕。
实在做不好就退后一步,承认自己能力有限。避免对自己过于严苛的要求,避免承担风险过大的压力。
当恐惧到来时,正是提升自我,积累经验的大好机会,我们要乐观积极面对,找到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然后认真分析、努力改善,究其根本妥善解决。
当我们从行动上去战胜恐惧时,一定会发现,恐惧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能远离它战胜它!
用积极的信念取代消极的意识,战胜内心的空虚和惶恐不安,接受一切伴随终生而无法改变的现实,接纳真实的自我,才能心中坦然、轻松自在。
看清楚这些,就是重新出发的时刻。
自己给的安全感才是世界上最可靠的东西,而勇敢、自信、拼搏、进取,永远是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也是万无一失的人生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