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罗辑思维的音频,罗胖讲了一个主题——视野窄化。
什么意思?
简单的说,视野窄化就是当你面对眼前迫切的事情要解决时,你就会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放弃长远眼光,这就导致了视野窄化,智商下降。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贫穷,那么他的全部精力都在如何赚钱解决温饱上,在这之前,他没有多余精力思考如何创造价值。
有的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智商不够,是不是因为自己视野窄化了呢?
如果你是在一个中国普通家庭长大的,请仔细想想,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否长期处于视野窄化的状态。
如果运气好的人,也许能有个不错的童年。但从初中开始,我们就会连续面临升学问题,为了能考上好高中、好大学,我们的视野会持续停留在如何考高分上。好不容易熬到了大学,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光憧憬自己的未来,但依然要解决眼前拿毕业证的问题。到了大四,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又要操心工作问题。为了不在家啃老,随便找个每月小几千的工作先做着。在职场混迹几年终于可以换一个每月大几千的工作了,又被催找对象、催结婚、催生孩子。这一转眼就到了30岁了。如果你在中国一线城市,大几千工资的工作不足以让你摆脱“贫穷”,至少是你自己认为的贫穷,你还要继续为自己的工作发愁。等到生了孩子可能已经35岁了。
好不容易生了孩子,至少在上学之前,你的注意力是完全放在孩子身上的。当你终于有时间考虑自己的未来了,你也已经到了不惑之年。按照现在的算法,再混个20年就要退休了。
细思极恐!
这样的人生路径不是个例,而是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成长轨迹,这还不算本身家庭条件极为艰苦的人。
这是谁造成的?
有的人会认为是父母,因为这一连串的压力大多源于父母,也许没错,但我们应该理解他们,因为他们经历过物资匮乏的时代,所以他们的认知就是追求所谓的稳定。也有人会认为是社会,因为竞争压力太大导致的这一切,听起来也对,但如果你可以比其他人更牛逼的话不就可以在竞争中胜出么。还有人会认为是身边的人,看到同学、好友都结婚了,所以自己也就着急了,也是一个原因,但你怪的着人家么?
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办法。
如果你认为父母期望的“稳定”也是你所追求的,那很好,按照他们的要求,我相信你能找到你想要的生活。但如果你跟我一样,不想接受这种“稳定”,那你一定要让自己摆脱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在此,我有几个建议提供给你:
(1)当你的家人、朋友有意无意给你压力(催婚、把你和别人对比)时,提醒自己,那不是自己想要的。
(2)建立终局思维。好好想一想自己每个阶段希望达到的目标,然后倒推自己如何达成。可以以10年为一个时间点。如果你现在22岁大学毕业,你可以建立30岁、40岁、50岁……的目标,比如30岁时,我的目标:<1>找到自己愿意长期奋斗的事业,收入在地区平均收入以上,满足家庭基本需求。<2>找到自己的爱人并踏入婚姻的殿堂。 有了这两个目标,你要倒推自己如何可以达到。第一个目标是关于事业的,为了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那你可能需要在这8年里去不断尝试新的工作。想有不错的收入,就需要打磨自己的底层能力,比如高效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逻辑能力等。然后再进一步细分。第二个目标是关于爱情的,有了30岁结婚的目标,那至少要在28或29岁的时候就要找到自己的挚爱。如果你还是个单身汪,首先需要想办法认识更多单身异性,然后学习如何和异性交流,锻炼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情商、维持亲密关系能力等。
(3)在保持自己有长远目标的同时,解决现有具体问题。这点其实很难,但我相信,只要时刻明确自己的目标,就不会偏的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