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节后综合症么

三茅晨曦

今天,晨跑抵达终点打卡点时,我碰到几个学生模样的人,聚拢拍完照后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情绪氛围高涨又热烈。我经过他们身旁时,听见他们中有人在发“大兴”(无锡话:发脾气,发牢骚),其中有个人表情有点夸张且低垂个脑袋,嘴里嘟嘟囔囔地“这该死的啥个双节,我还没好好地放松,还没痛快地潇洒走一回,咋就要结束了。嘿,明天就要重返课堂,你我又要被班主任念紧箍咒了,真的倒霉呀!”人群里一阵骚动,附和的、尖叫的、骂那啥的…顿时,气氛就像架在老虎灶上大铁锅中滚开的水!此情此景,我的心也不平静,真的是五味杂陈,由此想到了很多很多,有个词在我脑海里“嗖”的一下蹦哒出来——

“节后综合症”。它是个什么东东,您可知晓?我上网搜索一下,这个新来的“物种”,其实跟近几年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它就是长假的衍生品,或者说是长假的后遗症!

请不要责怪那些学生仔,您能说您就没有那些负面情绪么?上班族、学生族以及其他啥个族,基本上都有类似的“发大兴”,长假一结束,这个“节后综合症”就开始发作了。不信,您明天等着瞧,哪个岗位,哪些单位会没有发作的“病人”。

我想借助这个平台,跟友友您说一说我的一句心里话:我想给所有的人打个“预防针”,希望您不要有节后综合症,希望您能“无缝对接”,跟您节前一个样,心情愉悦地重返工作岗位。为此,我想给您分享我对“节后综合症”的“预防”和“治疗”(搜集资料),让所有人都避免染上这痛苦的、无形的、确确实实又存在的毛病。

摸头不是脑

概念

节后综合症,是长假或高强度休息后,因生活节奏突变引发的身心适应障碍,主要表演为身体疲劳,睡眠紊乱,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具体表现因人而异,以下从生理、心理和行为三方面展开说明。

生理表现

1,身体疲劳与乏力

假期中熬夜,长途旅行或过度娱乐,可能导致生物钟紊乱,出现头晕,肌肉酸痛,体力下降等症状。

2,睡眠问题

假期作息不规律(如晚睡晚起),可能引发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等睡眠障碍。部分人回归工作后,仍难以调整,甚至形成短期失眠。

3,肠胃功能紊乱

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如过量饮酒,高油高糖饮食),可能导致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时可能诱发胃炎

心理表现

1,情绪低落或焦虑

从放松状态突发切换到高压工作环境,易产生烦躁、消极逃避心理,例如:想到堆积的工作任务时,可能出现“提不起劲”“不想上班(上学)”的心思。

2,注意力分散与记忆力下降

假期大脑处于低负荷状态,复工后可能难以集中精力,出现“开会走神”,“丢三落四”等情况,需要较长时间恢复专注力。

3,社交回避倾向

部分人因假期过度社交(如频繁走亲访友),而产生心理倦怠,表现为不愿与人交流,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

行为表现

1,工作频率低下

适应期可能出现拖延任务,处理速度变慢,甚至因失误增多而影响工作质量,例如原来1小时完成的任务,需2-3小时才能完成。

2,过度依赖娱乐补偿

为缓解复工压力,部分人会通过长时间刷手机,打游戏等方式,“报复性放松”,进一步加剧身心疲惫。

3,生物钟调整困难

尝试早睡早起时,可能出现躺床后辗转反侧,白天频繁打哈欠等“时差反应”,通常需3-7天逐渐恢复。

其他表现

少数人可能出现头痛、眼睛干涩(长时间用眼)或免疫力下降(如感冒频率增加),这类症状多与假期过度消耗体力,忽视健康管理有关。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症状多为短期反应,通常1-2周可通过调整作息,合理规划任务逐渐缓解。若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或伴随严重的抑郁,躯体疼痛,建议及时就医排查其他健康问题。

友友,您看到节后综合症的详细解读后,会否缓解烦闷紧张,不知所措的情绪,给您的心理来个“对症下药”呢?如果长假结束,明天您能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走上工作岗位,做到了节前节后一个样,那么恭喜您——您根本就没有“节后综合症”!或者说我的“预防针”打的真是恰到好处,那么我的这一“针”打得妙哉,我的分享也算没有白费。

开心快乐

感谢您的支持和浏览!我是您的文友竹醉楚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