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6天

原文阅读: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讲解:
孔子说:周代的礼制文化继承和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经验和成果,多么丰富华美盛大啊!我尊从周代文化。
启发思考: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待传统的态度。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们试图重新寻找意义参照系,出现了百家争鸣。各种学说都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传统。
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三种态度,就是主张回归传统、主张抛弃传统、以及完全不在乎传统,分别对应着儒家、法家和道家。
孔子自己说“吾从周”,从字面意思看,是尊从周代文化,他也倡导“克己复礼”,所以被许多人认为是“复古派”。
不过,从孔子的言行中,你可能又常常感受到,他不同于周礼的很多地方。杨照在《经典里的中国》就说,孔子身上有着巨大的悖论。一方面,孔子看见那个时代的乱臣贼子,对各种僭越悖礼之事强烈不满,主张回到过去的社会秩序,是典型的保守派。但另一方面,孔子自己却用行动在颠覆那套自己主张的秩序。
孔子被称作“至圣先师”,“是否“至圣”存有争议,但”“先师”两个字是名至实归。在孔子之前,教育是被当时的贵族所垄断的,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这本身就是礼的一部分。而孔子自己办学的时候,讲究的是“有教无类”,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只要交学费,他就可以教。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老师。可见,孔子是一个大矛盾,他所做的事,实质上是违背破坏了周代的封建体制。但是他所向往的,却是回归周代的封建体制。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历史的沿革并不是是抱着僵化不变的态度。在《为政篇》里,“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认为,各个朝代的制度革新都是由传统继承而来的,即使改朝换代被灭国了,但社会文明照样可以保存下来。就像周朝继承和革新了殷商和夏朝的礼仪制度,周朝的社会文明最为繁盛,应该大力继承和弘扬周朝文明。
对此,李泽厚先生曾经评价说:“可见孔子即非复古,也非革命,乃积累进化论者。”孔子本人家族虽然是商殷后裔,但是他选择的是周朝文化。对周代礼乐制度文化的热爱,孔子可谓是深入骨髓;但他对于文化的接受并非一味地复古,而是改良主义的继承和革新。
所以,孔子是一个“文化守成者”,尊重传统文化,想要恢复他心目中的理想状态,但他并不是简单的“复古主义者”;同时,他又是“盗火者”,在跌宕不定的现实中,真正对传统文化进行着继承和革新,从另一个层次推动了世界的进步。
今天,我们依然面对同样的选择“如何面对传统文化”,而且,我们也与孔子当时一样,也要面对自己身在其中现实“现代性”,做出理解、反思和判断。这也是我们继续认真学习《论语》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历史和现实,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欢迎您有机会一起深入探讨。
参考书目和课程:
靳大成《论语通读》
施展《中国史纲50讲》
杨照解读《经典中的中国》
王蒙:《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磨铁,2015年1月)
王万洪 唐雪 杜萍:
《《文心雕龙》思想渊源论:先秦诸子篇》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