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一种被年轻人戏称为「窝囊游」的旅行方式悄然兴起,它将传统旅游项目中的体力挑战元素降至最低,以低门槛、低强度的投入换取高情绪价值体验。 从安吉的「随波逐流」式窝囊漂、云上草原的窝囊蹦极,到天屿山的自动扶梯窝囊登山,这种追求「最小体力消耗、最大心理舒适」的旅行模式,与传统中「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旅游形成鲜明对比。长期受内卷和竞争困扰的当代年轻人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他们自嘲,「挣窝囊费,旅窝囊游,享受窝囊人生」。
“窝囊游”的兴起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旅游模式的颠覆性重构,其本质是Z世代在高压社会下寻求情绪出口的创造性表达。这种旅行方式通过“低耗能、高舒适”的设计,精准表达了年轻人“又菜又爱玩”的矛盾心态,成为他们对抗内卷的生活宣言。
年轻人通过“躺平式漂流”“电梯登山”等低强度项目,将旅行从体力竞赛转化为情绪疗愈。心理学研究显示,这种“半吊子勇敢”的自嘲行为,实质是自我接纳意识的增强。例如浙江安吉的减速蹦极将冲击力降低80%,却让体验人数增长5倍,印证了“舒适优先”的消费逻辑。
“窝囊三件套”(自动扶梯登山/躺平漂流/缓降蹦极)凭借反差感内容在短视频平台病毒式传播。数据显示,#窝囊旅游#话题互动率比普通旅游高37%,其中“摆拍式体验”最易引发共鸣。湖南郴州桂东县因“窝囊避暑”玩法跻身热门避暑地,印证了“内容即流量”的新传播规律。
文旅行业通过差异化改造实现突围:桂林猫儿山将传统漂流改为“躺平式”后,日均接待量达350人次,营收预计翻3倍;杭州天屿山自动扶梯让60岁以上游客占比显著提升。2025年暑期“舒适型”旅游产品预订量同比暴涨67%,25-35岁用户占80%。
尽管部分观点认为“窝囊游”是消极逃避,但其核心价值在于重构了旅游的意义——从“征服自然”转向“取悦自我”。这种趋势倒逼文旅市场从标准化供给转向个性化适配,例如亲子家庭、老年群体等多元需求得到满足。未来,如何平衡“轻松体验”与“深度参与”,将是行业持续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