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买了一个新手机,还送了一个手机套。我就纳闷起来:为什么设计者千辛万苦把手机设计得漂漂亮亮、薄如蝉翼,但用户们却纷纷用一个个厚厚的、花里胡哨的手机壳把它们包起来了呢?
人们花5千、1万去购买手机的品牌、设计、轻薄和体验,但却用几十、几百块钱的套子,把手机漂亮的流线、新潮的颜色给包裹起来,用厚厚的套子,把薄得只剩下几个毫米的机子加厚起来。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们常见到的几种解释是:这么贵的东西,磕了碰了,多心疼呀!我要用上两三年呢,刮花了多难看呀!明年我换新款的时候,我要把它卖个好价钱的!这些,都是实在人,说了真心话,姐就是舍不得钱!
也有自欺欺人型的,比如,我不要用跟几万人一样外形的手机,我的手机套更有个性!我觉得(几十、几百的)手机套比(几千块的)手机外型更漂亮!哥家里的老婆漂亮,没人看见,哥也一样开心!呵呵......
用或不用,这是一个问题。
那么,手机套背后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一、奢侈品的两大属性:炫耀消费及美学体验。
当一个手机的价格让购买者觉得心疼的时候,这个手机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件小小的奢侈品了。拿在手上,就得以消费炫耀属性了。而美学体验,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更高一级的“奢侈”了。这份奢侈就是,你可以随心所欲、尽情地享受这份价格带来的体验,不在乎体验的过程中的磨损及折价,我不用期待它最后能带回来给我多少剩余价值。
一句话就是,我买了它,我就可以尽情享用它。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几千块钱换来这么小一个东西,刮一下,100块没了,多心疼呀。就算如设计者所说,它是刮不坏的,但是这么珍贵,我还是很心疼呀!所以,我情愿把美包在里面,就像一件昂贵的内衣,我自己知道它的美,我就心满意足了。
二、个性化需求:一样的手机,不一样的外貌。
有了这份保护的原始需求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追求美的保护了,便宜的美,大部分人还是消费得起的。并且,带来了一种更大选择度的个性感:人人拿着同一个手机,但(至少你身边的那些人)长着不一样的外貌呢。
一群人拿着同一款手机,一举起来,全都长得一个样,要是没有手机套,这景观,实在是太像工作服了。这也就是那些不心疼钱,但也愿意买个手机套的理由——你做得这么薄,就是为了让姐留出加套子的厚度呀。
由此,再延展出更多的便利性,比如,链子、手环、手套,可以挂在脖子上,扣在指头上,绑在手腕上。这些,越发强化了手机套的存在价值。
此外,手机套上的时尚俚语、配图,都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彰显个性的的空间。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它的喜爱度。
三、以物为本VS以人为本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个性化需求,是建立在保护需求的基础上的。保护心理的背后,就是人们面对奢侈品的时候,更愿意以物为本还是以人为本?事实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既然买得起了,就花得起。只是出于一种“以物为本”的文化价值观,下意识地觉得,好东西,要好好保护起来。
而且,在我们的文化里,个体的体验感受,一直是被忽视的,我们更多的是强调物质以及集体,所以,对奢侈品中的“美的体验”部分,几乎是直接忽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勤俭节约的储存文化
过去,是农业时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时代、积累的时代、储存的时代,它让我们形成了一个勤俭节约的思想,对“好东西”有强烈的保护欲望。即使在当下,多少人住在几万单价的小房子里,甚至是几十万单价的别墅里,依然存着各式各样、用不上但舍不得扔掉的东西。一个纸箱、一件三年都没再穿过的衣服都舍不得扔,如何忍心几千块换来的这么小一个东西裸奔使用呢?
我想,当人们越来越能够养成断舍离的新时代的思维的时候,就是人们可以以平常心去使用手机的时候了。
五、富裕人生,才是王道
说一千,道一万,拥有充足的财富,再培养富足的心智,才是脱下手机套最后的防线。到了那个时候,你再纯粹为了你的喜好与个性,去对它进行改造。那就是你真正自由的时刻了。
我想,当人们越来越多地,以平常心对待几千块钱换来的这个小东西的时候,就是人们越来越回归自我体验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