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悦辰
常言说“看景不如听景”,而今成了“看花不如赞 花”。虽然好花不常在,但是花草给人们带来的畅 想、寄托、情感和启迪,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三月过后,疫情散去,我们正迎来百花盛开的季节,由是,联想到无数文人墨客对百花盛赞的诗歌诗句,是不是托物言志”或“寓情于景”?还是另一种“触景生情”或“即境抒怀”?抑或是“借歌传情”勾起对往昔深情回忆?无论是寓情于景,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歌传情达意。都表达了文人墨客思想感情。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所有的文学创作,最原初的动力都是为了自我心理疗愈。从《诗经》里的《蒹葭》,到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再到曹雪芹的《石头记》,“长歌当哭”,这是纯文学最纯的目的。
国内心理学界几乎没有写作疗愈的研究,但在国外早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结构化的写作对PTSD(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治疗有显著作用,能够减少“闪回”(过去经历的惨痛画面不受控制地浮出脑海)。甚至有研究发现,对于即将参加的重要考试(GRE研究生入学考试),表现性的写作(描述自己最深刻的想法与感受),相比于一般性地写作,可以减轻考试焦虑、提高考试成绩。
介绍一下什么是创伤性应激障碍 ,“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PTSD)发病率女性一般高于男性。PTSD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主要来自于家庭、社会心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其中重大创伤性事件是PTSD发病的基本条件,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期性(比如这次新冠肺炎发生)。
我的心理咨询师同行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经过一个月的实验后,从第三人称视角记日记的实验组,会比按平常的第一人称视角记日记的控制组,以及什么都不做的对照组,都更能智慧地理解人际冲突、情感困扰、创伤性应激障碍等问题。(考虑自己的信息局限以及各种不同的可能)。
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面对世间人、事、物,只要你觉得不舒服,压抑或郁闷都可以通过文字表达记录当下心境。 建议从“我”“你”“他”角度用文字记录心情。
文学创作的本质是对自我的深入挖掘与建造。经常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或许比一般人有更加丰富的内在自我——或者说,有一个别人可能不具备的更深刻、更真实的世界,而在那个世界里,人可以更好地直面外在世界的惨淡现实。发现自我、悦纳自我、提高自我是所有形式的心理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可是,所有的文学创作对人都有这样积极的帮助吗?那些选择自杀的作家(如海子)又怎么解释呢?某些形式的文学创作是否会让人的内心变得过于敏感?是否会放大自己经历的伤痛呢?
问题归结于:什么样的文学创作对人的心理有积极的建构作用?特别是,中国文化、文字语境下的创作是否与英语创作有别、是否对人的心理有同样的积极作用?
这些都是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