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师经典

 对于阅读,经典的作品是怎么读都读不尽的。在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写到: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西,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振。学习的捷径也是从根源入手,从经典中获取规律,在实践中验证经典。

孔子:君子不器

器指器皿,当一个人只是一个器皿的时候,他装的东西是有限的,当不是一个器皿的时候,才能够有足够的包容性,才能跟天地共鸣。如果你是一碗水的话,能装的东西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收音机的话,那么可以接收到的信息是很丰富的,因为它装的不是水,而是波、频率,是信息。

只有装物质的东西的才是器,不是装物质的东西它就不是器,所以说君子不器。君子不器是说做君子的不应该把自己天天思考为物质化的东西,或者仅仅只做物质的东西。需要做的是把自己的心量放到一个更开阔的层面上。

为往圣继绝学

我们要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全然的我,然后找到自己的一个共振点和最伟大的过去共振。往圣,比如释迦牟尼、庄子、老子,他们的知识都在那儿。要用我们自己的频率去与他形成共振,也叫证得菩提。证,就和我们做的证明题一样。我们根本不需要再去发明新的想法了,所有你以为你发现的新东西,人家伟大的大脑全部想过。

大象无形,大音希生

比我们看见的象更大的我们称之为叫大象,它是没有形状的。比声音更大的声音,它是没有声音的。换句话说:大部分的影像你是看不见的,大部分的声音你是听不见的。就是说,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听到很多东西,但它仍然只是一小部分。在宇宙观认为:物质和暗物质相比,暗物质比物质要大得多,或者黑洞比恒星的质量要大得多。因此在逻辑上的一个认识就是:你看不见听不见想不到你不认同的东西,不代表它没有,不代表它没道理,不代表它没价值。以自己的能力所及非常有限。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东西就迅速判断它是好事或者坏事,他是好人或坏人,这是狭隘。我们很难说谁是对的。所以当我们面对存在的时候,当我们试图作出一个什么判断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保持一种谦卑,一种对于不可知的整体性的谦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电视中的画面是空气当中的波的那个信号转换成一种影像信号呈现给我们。那个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是能量转换的一个信息而已。这个东西是一个空相,它是波。

以无所得故

无所得才是最后真正拥有的。因为当你知道你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的时候,  所有东西都是你的,就无所谓得到了。只有当你把自己从这世界里剥离出来的时候,你的状态才是和这世界隔离的,那么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你的,你才会拼命索取;当你已经和世界融为一体的时候,就已经无所得了,你就是你,它就是你。

 一部经典作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随自身阅历及境遇而有新意。就像那些简单的一两句话,总会给予我们崭新的思考角度,打破固守的封闭世界,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收获大格局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更广。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