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的一条微博消息叫醒了大半个沉睡的中国。一时半会想不到还有什么消息的力量能与其比肩,并在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内持续吸引着民众的好奇心。
为什么一条娱乐明星后院起火的消息引发了这么巨大的媒体地震,是这次事件我最感到意外和疑惑的地方。
一开始的猜测是大家对女性出轨和男性出轨的价值标准不同,因此才会掀起轩然大波,但是也不对啊,几天前的黄妈婚内出轨的消息对比之下倒是显得风平浪静。那或许是当事人的态度——将这件事摊到桌面上,加上他的公众形象,让大家有了一种隔壁邻居家儿子媳妇突然跟人跑了的错觉吧,这么一想也不是没道理。
但或许还有一种可能,我们真的太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相比南海和钓鱼岛这些政治意味浓厚,没有一点军事知识背景不好争论的事情,婚姻这件事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也没有绝对标准的事情,于是在丰富的网络时代,就演变成了一场众说纷纭的大狂欢,也给每一个有机会参与讨论的人提供了宣泄情绪的机会。短短一上午,公众号、段子手、媒体纷纷推出专题和解析,来不及写文的就生拉硬靠,似乎错过这趟就错过了大好时机,
网友们为这件事提供了许多角度:1.女方的问题:拜金拜颜值、不忠;2.男方的问题:经常出差、情商低、对爱人一味宠溺;3.双方的问题:主要是价值观和家庭文化的差异。此外,当事人的微博被大举攻陷,甚至波及无辜躺枪一脸懵逼的乒乓球运动员,似乎在过错方的门口骂几句婊子垃圾她就真的从头到尾都是肮脏的,在男主角的门口说宝宝抱抱我们支持你他就在这场离婚中毫无责任,网络暴力的力量又一次涌现,这样的重复我们并不陌生,网络只是把七姑八叔的活动范围从村口扩大到了全国。
当我们批判别人的时候我们在想些什么?前些天看了一本书叫作《亲密关系》,其中部分地提到了投射理论,当A讨厌B的某种行为的时候,也是在讨厌B的行为所体现出的某种特质,而那种特质其实也存在于A的身体中,只是一直不被A所接受并为之厌恶而已,A与B表现这种特质的行为不同,但本质相同,于是A心中的迫害者会通过评判B的方式,来抒发这种对自己的厌恶(这是我片面的理解,如有偏误望详教)。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时候,其实批判的是自己厌恶的那一部分的自己,有点绕。这么一想的话, 那些我们想说给事件当事人的话,是不是也有些事想说给自己听的呢?只是平时内心的声音太嘈杂,我们没时间去理会罢了。这些内心的声音,就是情绪。在我们的环境下,可以看到,国民的情绪在不断积压,并通过各式各样的公众事件宣泄出来,每一次舆论事件,都是一次情绪的疏导。
而这次事件的主角之一王宝强,是一个压抑着自己的情绪的国民典范。王宝强塑造的荧幕形象,永远是一副老实忠厚的乐天派,标志性的笑脸,小心翼翼的眼睛,似乎几乎没有过勃然大怒的样子,永远的服从命令。从严肃八卦的文章中关于宝强参加《爸爸去哪儿》时和女儿的互动,能看出他对女儿几乎是百依百顺,而女儿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妈妈的影子。在影视剧中,我们会见到偶尔闹别扭的宝强,萌萌的很可爱,但在面对着一个不那么在意他的情绪的妻子时,如果他的小别扭没有效果,他的情绪就会无处可去。而一个无法为情绪找到出口的人,当这些情绪累积成一个黑洞的时候,爆发的力量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