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能量就是热情、创造力和爱这些能量,而死能量就是冷漠、毁灭和恨这些能量。
“理性情绪疗法”:不是事件导致了你的感受,而是你对事件的理解导致了你的感受。
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本来被你视为的绝对不可接受的匪夷所思之事,它背后的心理逻辑、背后的人性,在你身上也存在,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
看见就是爱。
真正的力量,真正的自我强大,其实都是因为被看见。
对一个生命来讲,善和恶会有这样一种逻辑:我能控制的范围就叫作善,我不能控制的范围就叫做恶。
当孩子失控的时候,他都要归罪于外部世界。
一个孩子将自己与外界切断,通常意味着她觉得外界充满敌意。
“我完成了这件事情”“我可以控制这件事情”,这种感觉对孩子来讲是非常宝贵的。
体验是第一位的,而语言学习是第二位的。
各种胎教,真不如妈妈的一个温柔对待。
孩子很渴望跟家长一起玩,哪怕是你跑我追他们都会很开心。
妈妈、爸爸与孩子丰富的互动,胜过一切教育。
仅仅是这样三次有质量的回应,就让他有了双脚踏在大地上的感觉。
看见,就是爱。而爱,可以如此有力量。
生命的根本动力,是离开妈妈。
为了和这种共生对抗,他们也会发展出一系列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防御方式,来阻挡任何人进入他们的心。
对太多人来说,回家过年其实没有回到港湾的味道。
最好的治疗是拉近一个人与他的人生真相的距离,假如这个人彻底拥抱了他的人生真相,那就是最好的人生境界了。
很多父母会严重攻击自己的孩子,而且在攻击孩子时,部分父母会有爽的感觉,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因为从家族中传承的问题关系模式和创伤,我们往往从自己父母那里学来的是亲密关系中的互相伤害、忽视和抛弃。
连爱都只会用鄙夷和训斥的方式来表达。
爱和恨两种情感未分化状态,谈和解,只会更委屈。表达恨意,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很难了,唯有表达真实的情感,才有机会成为自己。
暴怒之下,他们会虐待孩子。
即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也存在着恨与自私。
恨并不是一个必须被灭掉的绝对错误的东西。
承认自己的不足和无知不会减少你的威严,能够与孩子平等对话,多多交流的父母,才是孩子暗中崇拜追逐的对象。
完美的人有一个可怕的逻辑:我永远正确,错误一定是别人的,这种逻辑并非源于自信,而是专门用来推卸责任的。
大奸大恶之徒,恰恰是病得最重的。
真正健康的心态是,坦然承认自己的心理问题。
一粒沙,进入贝的身体,最后化为珍珠。痛苦对于我们,也可以有类似的含义。
通过积极面对这件事情,这粒沙最终成了珍珠。
每个人的命运中都注定会遭遇一些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挫折,这些挫折撕开了我们的心灵,而且一直都没有愈合,只要一碰就会令我们疼痛。这很不幸,但这种不幸,仍然令我们发展出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机能。
他就是在和父母不断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练出了这种超人的察言观色的能力。
他们发展处超常的人际能力,其初衷都是为了保护自己,以让自己在病态的家庭中可以生存。
分离焦虑是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她用生病的方式把奶奶留在了身边。
你长大了,你应该为自己而活。
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在童年初步形成的。
孤僻就是对他的保护,防止太多的人指使他或向他索取,最终将他掏空。
真恼火,世界没有按我的设想运转。
其实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虚幻世界。
暴烈脾气,大都因为自恋。
一般性的本我,有一般性超我管着。
当你想摧毁什么时,这一刻内在兽性也就控制了你。
对于容易暴怒的人最关键的是,他需要看到,并没有谁在恶意对待他,他的暴怒,来自神一般的自恋受到挑战,他内心的黑暗,是由此而来的。
暴怒者自己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他们期待别人和世界必须配合他们的一员,保证他们意愿的实现,否则意愿的能量,就变成了暴怒。
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
我们应像无条件地爱自己一样,也去无条件地爱别人。
这种自爱又爱别人的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也行”,是唯一健康的人际模式。
我们必须自己去寻找人生的答案,但我们首先要将自己当成一个人,也要将别人当成一个人。
仿佛是地狱一样的自由。
她很想拥有一个家,拥有自己的房子……有钱就能买到房子,但她没钱。
恋爱中,双方都会自然而然地变回孩子,彼此将对方视为父母,如果两人都是“好父母”,彼此给予无条件地爱与关注,那么“孩子”就会在这次恋爱中长大,最终得以从人格上告别原来的家庭,成为真正的成年人。
但是,每个人变成孩子的时候,都不一样。(健康&不健康)
爱情一开始都是在重复童年的模式。
她的心中其实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幼儿。
自己的世界是极黑极黑的夜,而小薇就是黑暗中的一点烛光,虽然有点微弱,但却照亮着,温暖着我的心。
无条件地爱自己,可以让我们远离“我不行”的惶恐,让我们可以理解并接受自己,在做个人决定时以自己为圆心,而不是以别人为圆心。无条件地爱别人,可以让我们理解并接受别人,在关系中不陷入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让我们真正地和别人和谐相处。
她也恨其他人,因为他们的爱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她必须做一个好人。
因为恨父母,她变得叛逆;因为这种叛逆,当别人都弃他而去的时候,她会在自己那条黑暗的路上越走越坚定,哪怕那是地狱一般的黑。
她不自爱,所以会爱小薇更胜于爱自己。
梦的确是愿望的实现,但经常不是直接愿望的实现,而是象征愿望的实现。
真正的她,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她认定谁都不爱她,她担心所有亲密的人最后都会遗弃她,所以她索性就不和别人亲近,“是我先拒绝了你们,你们再拒绝我,我就不受伤了”。
真正的她有点任性,但非常单纯,非常不自信。
她会沉沦到黑漆漆的世界里,那里似乎有自由,但那实际上如地狱一般痛苦。
超我:一个人内化的社会规则,本我:人的本能冲动部分,自我:人格协调员。
高成就动机者特征: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归因方式(改变自己是最容易的)。
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就会如何对待别人。如果我们否认自己,也会容易否认别人。
你扭曲自己,否认自己,你必然会觉得很委屈。
优秀的女人势必有对优秀的渴望,你否认自己优秀,不成长了,你就会把这种渴望投射到身边的男人身上去。
如果她全面接受了自己,既能接受自己的脆弱,又能欣赏自己的优秀,那么,她也会安然地接受男人,欣赏他的优秀,接受他的脆弱。
社会领域:权力规则;生活领域:珍惜规则。
她在现在的家庭和原生家庭中,都严重缺乏权力空间。
要把这个家族中的权力游戏弄清楚了。
生育和养育,都是权力。……这是婆媳大战的根本。
只有当我能特别好地捍卫我的空间,成为一个有强大自我的人时,我才能更好地在某些时候放下自我,去构建“我与你”的关系。
共生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剥削。
借钱就是借钱,而不会是给钱。
界限意识:即我不入侵你的空间,你也别想入侵我的空间,在我没有允许的情况下,你不能使用“我的”东西。
全盘回顾人生是自杀者自杀前常做的事。
这个独立,不只是经济上,也是心理上的。
看上去杨元元非常自卑,也许并不是自卑,而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有绝望和艳羡。
比起病态的纠缠来,我们更惧怕孤独。
假如最幼小的时候经历过孤独,那么这种惧怕会尤其严重。
一个孩子获得的爱越少,他能获得父母的关注与认可的方式就越匮乏,而方式越匮乏,他就对自己能获得关注与认可时的方式越执着。
假如这个孩子体验到了真爱,那么他对任何方式都不会太执着,他会非常灵活,他坚信,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最有价值的,而他可以用无数种方式表达他的爱。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一个基础,但这仍然需要一个人去独自探索,他要找到自己内在的灵性,他会明白,他与其他人,其他事物乃至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的、孤独的存在。
获得的爱越多,我们心中越有底气。
越有底气,越不容易受父母控制。
当没有关系时,当没有人关注与认可她时,世界好黑、好冷、好寂寞,她会死去。
与妈妈纠缠比较厉害的案子,他们小时候很少被妈妈抱过。
这些妈妈,既没有学会拥抱,内心也有一种不情愿——我没有得到,为什么给别人?
你要主动做出许多努力,去为你的人生争取新的空间。
需要自己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自己本来接受不了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多停留一会儿,仔细体会这时的身体的感觉和情绪,并去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
温和而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做法。
为什么“富过三代”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其核心原因是,父亲和儿子如何相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强人的孩子制造麻烦,有时是对强人父母表达一个特殊的信号,你们不是无所不能。
生命中最基本的一对矛盾是,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而且这种价值感总是要在关系中寻找。
没有人喜欢低下的自我价值感。
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孩子的内心会被劈成两半,这一半想做自己,而那一半是被迫走父母的路。
分裂太严重,就可能导致自毁。
生命意义这样的东西,并不仅仅是虚幻,恰恰相反,它是最重要的东西。
你的意志是否存在,这在任何一个领域都非常重要。(工作成就,家居陈设)
生命的意义在于自由,而选择就是自由。
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做自己,即按照自己的意志活着。
比爱情更伟大的,是过日子。
要想拥有过日子的爱情很简单,办法是,尊重你的自由意志,尊重对方的自由意志。
人在道德上根本就是一个瞎子,怎么可能为另一个人做道德指引?
爱主要是从童年与父母的关系中学来。
爱是学来的。
一个孩子6岁前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最后被他内化到心灵深处,并最终令我们的心中有一个“内在的父母”和一个“内在的小孩”,这两者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有获得爱的能力。
你和他都是独立的人,你应该自爱,也应该爱人如己。
他的心中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是值得尊重的,其他人都是他实现自己欲望的工具。
有没有爱的能力,不是自由意志的结果,而是由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决定的。
父母溺爱孩子,或许是因为自己渴望爱。
杨丽娟被严重溺爱,其结果是,她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杨父严重缺乏爱,他的世界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
这个病态的关系模式,他们自己不是原因,他们的上一代亲人才是原因。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都是表情麻木,而现代看客则要生动得多,但骨子里仍然是一致的。
看客心理:我们都为别人活着;我们的是非观过于简单。
这是一种自闭事件,孤独的事件。
这样的事情,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
我们可以给对方减少一点冰冷,增添一点温暖。
与自己的感觉保持链接。
一个女人凭什么令一个男人心动?(人品,相貌)
这个未婚夫是一个“努力适应时宜”的男子,并因此在多拉眼中失去了性感。
你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规则做事。
如果只是去做大家都认为正确的事,而忘记了自己的心,那么这种故事就很有可能发生。
我的人生被框在了一个模式里,那么一切就枯竭了,因为那时心其实已经死了。
目标是他特有的心理防御机制,是让他逃避挫败感的自我欺骗方式。
强烈的自责也反映了他的好强。
“情感的我”是我们心理能量的源泉,而“理智的我”可以规划这些能量。
当“内在的父母”形成后,不需要父母在场,我们一样会感受到压力。
这样的人对做好一件事情并不感兴趣,真正感兴趣的是引人注目。
这种(强迫自己努力)心理有一个很明显的反作用: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很小的否认会引起强烈的反应。
杀掉父亲之后,他感到非常轻松。为什么?因为爸爸就是目标的化身。
告别痛苦的唯一办法是直面痛苦。
父亲的失望,强烈的加剧了董某“内在的父亲”对“内在的小孩”的谴责。
幼小的孩子都有一种天然的自恋,认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为一点影儿都没有的事情发愁,有什么意义呢?
当她说“你这么优秀这么好”的时候,实际上反映出,她对自己没有信心,她认为,只有“这么好这么优秀”的女孩才配谈恋爱,而不够好也不够优秀的她不配谈恋爱。
他的真实想法是“我羡慕你们”,但却被他置换成“你们应该羡慕我”。
这些看上去不够健康的自我欺骗的方式,都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保护当事人,使其不丧失活下去的勇气。
生活中的那些灾难,没有那么痛苦。
不管我遇到什么挫折,我的背后一定是有一个安全基地的,等长大以后,这种心理就会埋在他的心底,让他成为一个特别有勇气的人。
前一种当事人在遭受了心理创伤事件后,会整天只考虑这件创伤事件,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是,他们的考虑非常片面,注意力全集中在负面信息上,什么事情在他们眼里都变成了坏事。
在一生中,产生死的冲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他们主要是通过自杀争取爱与关注,如果亲密人物关注他们、爱他们,他们就容易中断自伤或自杀行为。
一些优秀的学生,会思考活着的意义,思考生与死。而且,其中一个阶段,他们会对人性、对世界产生一种绝望感,但如果在长辈、老师或书籍的影响下,走出这个阶段,他们就会对人生产生更全面、更积极的看法。
关系,是生命最本质的渴求。
一个好的爸爸,会帮助孩子走出家,走向更宽广的世界。但是这些连环杀人犯,他们通常有一个暴虐的爸爸。
36名罪犯与母亲的关系清一色是冷淡的、互相排斥的。
父母该是最亲密、最值得信任的人,但是,现在伤害他们最重的,恰恰是这两个最亲密的人。这让他们对亲密关系充满恐惧。
不管一个人自诩多么强大,没有关系,尤其是没有亲密关系,这个人的内心一定会出现问题。
学习建立关系,是青春期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健康家庭长大的孩子,因为懂得爱、温暖和快乐,能适度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相对能更好地拥有亲密关系,可以比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从而逐渐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原生家庭,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
他们没有能力付出爱,无法让别人感受到温暖。
一个小时候把姐妹的芭比娃娃头给扭断的人,长大后也会把被害人的头颅给砍下来。
有些连环杀手想杀死的则是自己。
性是对关系的渴望,性的模式则是对关系的模式的重复。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我认为贫穷不是主因,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养育孩子的奇怪方式。
不管老人对孩子多好,这都意味着孩子遭遇了被抛弃的经历。
可能每个地方都有这样一种主流思想——挣钱胜于带孩子,面子胜于家庭温暖。
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而自卑的基础,是爱的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