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活得痛快-金钱、苦难与恐惧(一)

”你不明白我家里的情况,父母奶奶身体不好,家里没钱,我必须去打工挣钱,再怎么吃苦受累也得忍......“

”我真的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是没办法,换一份工作也还是一样,我得挣钱养活自己,否则怎么活......“

”真羡慕你可以离职,想走就走,不像我们背着房贷车贷的人,被困死在这里,只能认命干下去......“

以上话术是否眼熟,经典文学里经常出现,特别是社会写实类小说。同时也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你们会不会觉得说这些话的人一定过得不如意,对生活也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事实上,确实如此。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的场景恐怕就是:没钱真可怕,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苦难,所以我得去挣钱,即使我身心煎熬。特别是自媒体崛起的时代,流行文化之一就是金钱至上,并且各类人士批判当今社会的穷富差距,富人金碧辉煌的奢侈人生,穷苦老百姓的没钱看病,食不果腹,已然成为鲜明对比。所以,没钱、贫穷成了绝大部分苦难和痛苦源头,只有看着自己的存款日益增加才能带来稍许安全感。所以,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大多数的痛苦都是来源于钱? 我不认可,甚至很抵触,这种想法简直害人害己。

本文开头的三句话,都是身边熟悉的朋友说的,他们总是被周遭胁迫而事与愿违,看着挺不错的小伙子小姑娘,一接触就会了解到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无奈和辛酸,如果不是经历三灾九难,也不至于对生活发出如此感叹,但实际上一个个身体健康、衣食无忧、工作稳定且父母和睦,且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所以可以排除,一定不是身体上的痛苦,那就是心里的,无病呻吟?看着也不是,从他们的垂头丧气和对生活的愤懑,我感受到了,痛苦是真实存在的。看着他们就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身体上的痛苦尚且能够通过药物治疗消除,心里的痛苦怎么办,答案是非自我救赎不能解决。

没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活在没钱带来的恐惧里

印度有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其中的男主之一朱拉,就是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他是一个被贫穷恐惧支配着的人,有一个待嫁的姐姐(印度女子出嫁需提供嫁妆)、一个瘫痪的父亲和一个正在读大学的他,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只有自己的母亲,所以他整天烧香拜佛,祈求神明保佑。全家都期望他大学毕业能找份好工作,可是当校长让他在顺利毕业和出卖朋友之间二选一时,他选择了跳楼自杀,幸运的是没死成,但却变成植物人。即使陷入昏迷也有家人朋友陪伴,鼓励,在兰彻告诉他,自己父亲病情好转,母亲有新衣服穿,姐姐得以出嫁以后,朱拉的身体也逐渐好转,最后清醒。

在经过一番生死劫难后,他明白了,过去自己一直通过求神拜佛的方式逃避糟糕的现实,期望未来能变好,导致整天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终日,一个连今天都过不好的人未来如何能好?可能有些人会说,有些事情只能接受事实,我想说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人们还会辩驳说,那还能怎么办,我又不能改变什么,我现在明确告诉你,可以改变,并且,人生没有任何事情是改变不了的。我们虽然没办法改变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朱拉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最后他不仅学会了跟现实生活和解,更学会了自信和勇气去活在当下,是他的好朋友兰彻教会他的。

或许还有人会质疑,事情没发生在你身上,你自然说的轻松,我想说,是的,我没有经历过什么天灾人祸,但是我见过,那群在苦难中生生不息,锲而不舍地奔赴美好生活的人,就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教会了我如何去面对未知的未来,所以我也想把这份勇气和智慧传递给你们。

《风雨哈佛路》的作者莉丝·默里就是现实中典型一手烂牌打出王炸的代表,1980年出生纽约贫民区,父母吸毒,15岁开始便居无定所,在外面流浪的日子里,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学业,以全优的成绩考入哈佛,并且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后来还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接见。

这类例子并不是少数,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父母那辈,他们经历过中国物资匮乏的年代,我的爸爸妈妈为了生存必须背井离乡做生意,根据妈妈回忆刚到武汉的时候两人身上就二三十块钱,身无长物,就是靠着不怕苦不怕累的勇气与毅力,硬生生的在他乡扎稳脚跟,短短几句话总结了他们人生最艰苦的几年,难怪后续无论碰到什么问题他们都是如此的云淡风轻。

以上的故事并不是想告诉大家努力奋斗就能挣钱过上好日子,而是想说明如果有一天,所谓”没钱的“苦难真的来临了,人们绝对可以靠着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应对过去。没钱不可怕,苦难不可怕,可怕的是活在对”没钱“和“苦难”的恐惧之中,天天想着可能发生的苦难而畏首畏尾的活着,白白辜负当前的大好时光。当看着金钱减少的时候,我们尚且会担忧紧张,当看着自己一天一天老去,怎么能无动于衷呢,金钱还能有办法挣回来,时间确实是一去不复还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