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那一年,开始学着做饭。每次自己想吃什么就先去查菜谱,然后买菜、准备、开做。好与不好,反正最后都是自己给自己打分评价。那个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吃紫甘蓝,一个可以吃上3、4顿,就是切成丝,油热了往锅里一放很快出锅,吃的乐此不疲。以致于后来再也没有买过紫甘蓝。
而这吃紫甘蓝的架势,让我想起了现在人们常说的“鸡汤”。其实我是很讨厌这种东西的。一个故事往往会有一个标准的开头:我有个朋友,我有个同学,我一个同事,他/她……等一系列标配。吃多了,看多了,便觉得恶心。可是许久不吃后,换个做法,换种情况,也会感觉是一道很不错的菜品。
三碗水加一些食材才能熬成一碗鸡汤,它的营养价值不言而喻;一个人经历多少事情经历多少沉淀才能写一本书。后来很多东西被称为鸡汤,大概是感觉这东西来得不实在。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有三种情况:
1、八戒吃人参果:
有些人一口气喝完,那结果是二师兄吃人参果,全然不知其味。生活是过的,更是品的,一碗鸡汤一下子喝没了看完了,不去仔细的品味,不去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多去思考,喝再多的“鸡汤”估计也不会有什么疗效。
2、没有勺子:
有人说鸡汤错就错在没有给勺子。但请问,你去饭店吃饭时,服务人员因为一些原因没有给你勺筷,这顿饭你就不吃了?
明明工具就在你身边随手可见,你却不懂得挪一步,那又怪谁呢?说白了,你什么都懂得,但就是懒而已。
3、不合胃口:
不合胃口的结果往往就是不能很好的消化。
很多事情难就难在这世间还有很多词语,比如“合适”、“搭配”、“三观”等。假如我对紫甘蓝过敏,怎么还会那样一直吃;假如你想要的是在工作上做出大的成就,情感类的鸡汤对你又有何用;假如你梦想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却一直在HR的位置上没有任何行动怎么实现你的梦想,假如你的三观与别人差距甚远,怎么会不反胃?
有病不能乱求医,但是很多人还是会出现乱求医的情况,美名其曰给自己找合适的方法,可是在求医前你去做任何的了解了吗?而鸡汤就像这求医一样,也是不能乱喝的呀!
在我认为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朋友送了本刘晓庆的《人生不怕从头再来》,第一眼看到这书的名字,全身充满了斗志。拿回家翻了翻目录,这本书便成了如厕读物,后来没有看完,便被搁置。
坦白的讲,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纵使把所有人的励志名言警句摆在我面前,我也不能很好的去消化。索性自己列了个Excel,把自己想做的没做的,做了的但是感觉没有做好的,自己的人脉资源,优缺点及现有的工作优势,未来想要发展的方向等全部写出来,通过X-Mind给自己做了一个“职业树”,实施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这才是我的“鸡汤”啊!
韩寒在《后会无期》中说“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啊,假如我一直喝那些鸡汤而没有任何可以辅助的行动,可能我现在还是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苟过且过,而我那想要的白色的A4L也会离我越来越远。
一碗鸡汤,不能组成一桌好席,更不能成就一个人的一生。
任何事追求“形而大”才是真正的鸡汤,但你若想好好的吃顿饭,有力气干活,那就再加点儿“硬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