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ixOLItPYW63JrblyV3Ij1Q
个体自我觉醒的呼唤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大概是5年前的时候,学习到关于Ikigai的概念,第一次学习到个体的自我觉醒,仿佛在呼唤我内在各种蠢蠢欲动的各种渴望和期待。我对自我的内心提问,一下子就从下三层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部分,就上升到了上三层,关于为什么要做,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了。
总之,一开始思考这类类似觉醒的问题,仿佛进入了一个更大的迷茫区,这些问题的思考是令人痛苦的。也许成长就意味着要向充满痛苦的世界敞开自己;也许因为到了第二个成年期,我们才有了一点闲暇和空余,自我才有了一些力量,可以琢磨“成为我自己”。
所以,在我自认为“觉醒”的那几年,我一直想的是,该如何重启一段新的人生,在余下的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答案却是很难找到的,只需一二个问题就会难倒自己,那究竟你人生的意义和使命是什么呢?是什么可以让你付出全部的热情、贡献你的价值也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呢?
当你自以为是,如飞蛾扑火一般去追寻的时候,意义感并不一定会如期如至,就像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影,沉寂下来,更大的不知所措会包裹你。
也许,这便是一段穿越的旅程,它不是一种终点,是一个持续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界定、调整自己的人格,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帮助我们抛开童年创伤与“临时人格”的束缚,从痛苦出发,穿越“中年之路”,前往意义的彼岸,最终形成稳定、成熟、完善的人格。
自主运行的童年情结
詹姆斯在《中年之路》一文中说,回看童年的成长,我们一出生,就被赋予了多种视角——遗传基因,性别,特定的文化,以及迥异的家庭环境,所有这些奠定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多年后回头看,不得不承认,生活与其说源于我们的真实本性,不如说源于家庭环境因素,源于我们看待现实的视角。我们被赋予的视角带来了一种受限制的生活,这种生活并不能体现我们是谁,而是反映了我们如何习惯性地看待人生和做出选择。我们深信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是唯一正确的,很少怀疑自身感知所受到的限制。
哪怕处于最被优待的童年,生活体验也可能是痛苦的。对许多人而言,由于饥饿、忽视和各种虐待的影响,对世界的最初体验摧毁了他们对自我的感知。在童年时期,他们就封装了自己的感觉、认知和情感,以免受到进一步的伤害。我们所谓的临时人格,其实是脆弱的儿童在应对存在性焦虑时采用的一系列策略。这些行为和态度通常在五岁之前就已形成,并以一系列惊人的战略变化加以发展,其共同动机是自我保护。
早期经验的强度越大,或者重复的时间越长,这种情结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就越大。情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史。问题不在于我们有情结,而在于情结占有了我们。某些情结在保护我们很有用,但有些情结会干扰我们的选择,甚至会主宰我们的生活。情结不管多少总是无意识的,它们充满能量并自主运行。它们通常由当前的事件所激活,但内在的运作机制是相似的。
我们都带着过去经历的痕迹无意识地生活,即便是在幼儿时期,我们固有的天性和社会化的自我之间就已出现不断加深的裂痕。社会化就是一个与人们先天的自我感逐渐疏远的过程。
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自主情结的作用,以及我们的本性与现实选择之间的裂痕日益加深,我们的生活才会沦为悲剧。大多数中年危机都是由这种分裂的痛苦所引发的。内在的自我感和后天的人格之间的差距变得更大,以至于产生的痛苦无法再被抑制或补偿。心理学家称这种情况为“代偿失调”,一个人继续使用旧的态度和策略行动,但它们已不再有效。
如果没有清醒穿越的人,无论他们在外部世界表现得多么成功,仍然是自己童年的囚徒。
中年痛苦值得欢迎
心理学家认为,中年痛苦的症状是值得欢迎的,因为它们不仅代表着深藏于后天人格背后的本能自我,而且代表了迎接新生的强烈需求。过去的人格将被未来的人格所取代,过去的人格必须死亡,难怪会有如此巨大的焦虑。个体的心理层面被召唤,泯灭旧我以迎接新生。
我深以为,这种死亡和重生本身并不是终点,而是一条通道。我们飞蛾扑火的追求,也许并不知道终点是什么,或者终点远不是我们的期望。有时我们甚至害怕去追求,我们害怕掀开被赋予美好期望外衣的一刹那,发现现实并不如我们想象一般美好,我们也害怕获得后的那种空虚。
正如叔本华所说,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如果说中年痛苦,它既是内在压力的不断累积引发的一场心灵危机,逼迫你不断扩展自己的边界,发展出那些被压抑的人格侧面,直到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它也是在痛苦和无聊中的两难选择。
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人类的欲望和需求永远无法得到满足,而这种不满足会带来痛苦。无论是身体上的疾病、痛苦,还是心理上的烦恼、焦虑,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而无聊是痛苦的反面,当人们不再感受到痛苦时,他们就会感到无聊。当我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我们就会变得无聊和空虚。这种无聊和空虚同样是一种痛苦,只不过是痛苦的反面。
人类就在面临这种两难的选择:痛苦还是无聊。其实无聊不过是痛苦的另一面。痛苦是保持觉醒,它让我们必须找到内心冲突的意义,更加清醒地生活,并从痛苦中获得意义。我们在这条通道中穿越,穿越的过程中,帮助我们获得经验、知识和洞见。
叔本华说,人生中,经验、洞见和知识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祝愿,而幸福、愉悦和欢乐是转瞬即逝的、虚幻的;人生的最后果实是经验而不是幸福。
那些清醒地穿越了这段旅程的人,会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更多的意义。
人生经典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这些宏大的问题,带给我们生活以价值和尊严。如果我们忘记了它们,就会受限于社会环境、落于平庸,最后陷入绝望。如果我们有幸承受了足够多的痛苦,就会进入一种“勉强的”的意识状态,那些问题就将再次回到脑海。如果我们足够勇敢,足够关心自己的生活,那就可能穿越痛苦,找回自己真正的人生经验和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