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被剧透?那你可能是个聪明人

近日影视剧《延禧攻略》正在热播,因为快节奏的“爽文式”剧情,让人迫切想知道下一集又是谁被女主送“便当”,观众们的呼吁让片方竟把周更改成了日更。

饶是这样,还是挡不住有些人把故事的伏线核心以及结局等内容泄露到网上。每当一个新角色出来,总能听到朋友一句:“TA就只活了两集”,别提有多扫兴了!

(日本推理漫画《金田一少年事件簿》)

剧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并没有公布结果的前提下提前推理分析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结果,比较让人佩服;

二是在已经公布了结果的前提下把知道的结果硬加给并未知晓结果的人,比较让人反感。 

那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提前知道结果,而有些人却不能接受呢?

人类的记忆中有一种被称作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的记忆类型,情节记忆是一种自传式的主观记忆,它建立在语意记忆的基础上,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主观时间中旅行。

比如你还没有看过《延禧攻略》,但你在过去不少影视作品里接触过这段历史,加上你身边的朋友、微博首页、订阅的公众号里都是关于它的新闻、段子,这意味着你已间接了解到关于这个电视剧的不少信息,这些东西已足够接下朋友们的话题。

另一种情况,因为接受了太多相关信息,对基本的情节你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就失去了特地去看它的兴趣。

事实上,与剧透有关的研究已然成为一团乱麻:“一种研究认为被剧透了的故事会让人更加享受(也许是因为人们很容易获取这些故事资源),而之后的研究则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真正的答案比“剧透好”或者“剧透坏”这种结论更为微妙。一项发表在大众传媒文化心理学期刊上的研究认为,剧透是好是坏取决于你的个性

该研究专注于两种个性元素:

“认知需求”,或者说某个人喜欢用大脑做具有挑战性的脑力活动的程度;

“影响需求”,或者说某个人倾向寻找的情感状态。

在研究的第一部分中,研究人员发现认知需求得分较低的人更喜欢读已经被剧透的故事。也就意味着不爱动脑的人可能更喜欢被剧透。

在研究第二部分中,影响需求得分更高的人更喜欢没有被剧透的故事。也就是说好奇心越强,探索欲望更强的人往往喜欢自己去寻找答案。

因此,不喜欢剧透,说明你可能是个聪明人。

再换个角度想想,我们对剧透的容忍度,其实也跟多个因素相关:

作品本身的类型(相比《白夜追凶》的幕后boss被剧透,你完全能接受别人告诉你甄嬛最终有没有当上太后);

观众本人的爱好和目的(是想和阿加莎一起找凶手,还是看喜剧片“哈哈哈”,对剧透的容忍度就有很大差距了);

还有作品质量(实在是很烂了,剧不剧透都没啥影响),等等。

剧透最主要削弱的还是观众们“想看故事”的迫切心理(无奈的片方)。剧透者在这过程中获得情绪体验和满足感的同时,被剧透者的观影完满感遭到破坏。考虑到这点,再加上它因人而异的杀伤力,因此做到不剧透,大概是互联网时代里我们能给予的最后的温柔了吧。

当然啦,那种提前科普电影小彩蛋或者背景大神们的“剧透”最好多多益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