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看到一扇房门,而在我头脑中有着某种记忆。想要抓住门把手,但好像这么做记忆就会消失。为了不让记忆消失我就快速地把门打开,结果还有一扇门。等我把这扇门也迅速地打开后,接下来就是玄关的大门了。我毅然决然地把门打开,一瞬间,那记忆就开始消失,于是我想要通过影像来将它呈现出来。”
(《垃圾筐电影院》岩井俊二)
高一的时候看岩井俊二的《情书》,开始是喜欢里面的音乐:干净、清澈、宛如涓涓细流的小溪,后来看到当博子发现挚爱的男友喜欢的是另一个女孩,她抱着毕业纪念册突然哭了的时候,自己竟然也泪流不止。
关于青春时代青涩的恋情的故事情节,以及包含在毫不眩目的静镜头语言中的深意,我毫不感到陌生。但几十分钟的身心沉浸,竟让我涌起一股翻箱倒柜寻找旧物的冲动,那些散落在书架上的线装书籍,那些少年时代的日记本,那些早已被丢弃到抽屉角落里的磁带,都布满了厚厚的尘埃。
此时的阳光正明媚,透过窗隙间溜进图书馆里,清风将窗帘不断掀起,却没有了男藤井树依靠墙的身影;空旷的山谷被覆上一层厚厚的积雪,博子跌跌撞撞地在雪地里一遍遍呼喊,眼睛同朝晖重叠的一瞬间,浸满了所有思念与期许;女藤井树的单纯善良,是年少时因同名而带来的重重误会与烦恼,以及捧着那本《追忆似水流年》发现卡片后自己头像的感动。导演特意舍弃了三个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是是非非,悲欢离合,而把笔墨集中在对往事的追寻和回忆上,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电影结构文本。
日本电影具有诗意之美,它不是那种外向的男性气质,而是女性的,富于感情的素质所形成的特色。它独特的历史,环海的边缘,狭窄的国土,曲折的海岸线,塑造了这个樱花国度。崇拜宿命论、神秘主义,热爱自然又带有残虐性,用细腻的美感来表现这一切的不紧不慢的时间感受,岩井俊二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963年1月24日岩井俊二出生于宫城县仙台市,在横滨国立大学就读期间,他便开始了尝试八毫米电影的拍摄。对电影产生兴趣起源于18岁看了一部加拿大导演拍摄的日本电影《庆子》,电影讲述了一个女孩和男友分手后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她在一个女性朋友那里得到了安慰,然后慢慢地,两人的关系暧昧起来。但是最后,迫于父亲的压力,她还是选择离开女友,随意地和一个男人结婚。电影拍得有些粗糙,有点纪录片的感觉,影片开始:女主角在电影院看电影,有一个男人摸她的屁股,这个场景带来的触动使岩井俊二至今难忘,甚至想要把这一场景搬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大学时参加的电影社团,有30多个人,但真正去拍电影的人却很少,他们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了聚会游玩上面。社团里有各种拍电影的设备,岩井俊二便经常借用社团里的设备去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前后总共拍了十部作品。他在大学里呆了六年,不过,第五年他又想去当漫画家,便休学学了一年的绘画。六年的大学生活里,他拍摄电影、学习美术、从事一些编剧工作,为自己今后的创作不断储备着知识。虽然各方面精通,看似一个电影方面的天才级人物,但他在大学期间拍摄的处女作《米娜传说》却并不被看好,他曾经这样说道“我不是一个天才导演,我经过了很多的失败,然后才慢慢培养出对电影的爱好。直到现在,我写剧本时总是担心,这些东西被拍成胶片后,会不会变成蒙满灰尘的盒带没人理睬。我认为,用全部生命都不能拍一部最好的电影。”
在1987年大学毕业后便投身于电视行业,其后的几年中,他一直从事MTV、广告以及有限电视节目的导演工作,这阶段所拍摄的大量的MTV和广告对他日后电影的影像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直到1993年他为富士电视台拍摄了儿童题材的电视短片《烟花》,他才开始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且由于他出色的编导才能,日本电影导演协会破例把他评为当年的最佳新人电影导演,这是第一次非电影导演获奖。电影中稚嫩的男孩、想要离家出走的女孩,“如果我邀请你,你会来吗?”这场前往灯塔的“私奔”之旅,成为他们告白的重要时刻,他们向天空呐喊着:“我爱奈砂”“我爱三浦老师!” “我爱观月亚里沙!” “我爱美少女战士”...少年们的心事摊开在这个夜晚里,没有任何理由的喜欢成为对那个青涩年纪的最好缅怀。
随后他拍摄的电视短片《爱的捆绑》,不仅被搬上了大荧幕,而且还获得了1995年柏林电影节的NETPAC奖。那句"爱是简单的,而相爱是复杂的,抑或艰难的。"至今被影迷们所津津乐道,影片中的萌宝只有被那样多的绳子紧紧的缠住,才能感到一点点安全,一遍遍的说,请你,真的绑住我,真的绑住我...很难相信这是同一年出的作品,爱的单纯与极端,爱的清澈与纠缠,在岩井俊二的电影中反反复复,周而复始地出现。
1995年岩井俊二推出了第一部剧场电影处女作《情书》,整部影片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在优美抒情中蕴含的淡淡忧伤,主人公在此期间完成的漫长而艰辛的感情蜕变和升华,让整个亚洲观众乃至欧洲观众的内心无不感动,成为日本电影在国际影坛第二次高潮的先导。关于“信”的设想源于在高中时期和朋友约好去看重拍的《金刚》,但在去的路上却被公交车的后轮重重地压了脚,那一天,班上的同学来看他,带来了全班同学写的慰问信,将茶色信封塞得满满的,后来他把这些信搁在了抽屉里,落了许多灰尘,直到十多年后,他正打算写一部电影的初稿,想起了那个茶色信封,便迫不及待地打开抽屉,拆开信封。慰问信里有女生认真的笔记,写着“一定要快点好起来”,看着慰问信,他思绪万千,回忆着过去,便想到了一部有关“信”的电影脚本。
1996年是岩井俊二创作的巅峰时期,反映精神病患者为题材的短片《梦旅人》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记者评审委员会奖。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把自己的第二部小说《燕尾蝶》搬上银幕,一首《my way》贯穿在整部影片之中,这是一部关于YenTown和YenTown人的影片,人的卑微与渺小的情绪充斥其间,它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对人而言,金钱到底是梦想的目的,还是实现梦想的手段。《燕尾蝶》中的元盗们最初的梦想仅仅是挣一大笔钱,而梦想真正实现的时候,他们却发现与付出的代价相比这似乎并不重要。《燕尾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童话,一个有关现代社会的寓言童话。这两部作品被日本电影伦理委员会审查时都被定为R级,使得岩井俊二不得不删减其中很重要的戏份,对于这样的结果,他也只是一句“我倒希望他们把自己的电影全部评定为R级”的埋怨。但凭借着深刻的主题、复杂的故事以及演员们出众的表演,《燕尾蝶》成为岩井俊二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岩井俊二喜欢拍青春,喜欢说青春,喜欢描述青春时期的各种状态:暗恋、被爱、去爱、追梦、放弃到释然。《情书》的白、《梦旅人》的蓝。《燕尾蝶》的紫、《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绿、《花与爱丽丝》的黄,以及《四月物语》的透明。所以当在语文课堂上读到:
“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突然明白了卯月在心中不断默念着的:武藏野,好像咒语般能够给自己带来奇迹。卯月骑着单车去看学长,拿着那把破损了的雨伞,一个人在樱花下漫步,将自己一点点的窃喜都收着。60来分钟的短片就像一首优美诗意的散文,所有发生的事件都像是四月般,柔和而又美好,天气不冷不热,阳光很明媚,
《彩虹少女》中想要制作电影的少男少女、《纽约,我爱你》中那个整日宅在家中的作曲家,《吸血鬼》中外表平凡实质却是残忍吸血鬼的年轻教师,虽然故事的情节发生不同,但岩井俊二描写的主人公还是正青春的年轻人。杨德昌的《一一》《牯岭街杀人事件》、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朱塞佩多纳托雷的《天堂电影院》,相较而言,岩井俊二的作品更清新隽永,像是晨曦下的露珠、冬日里呼出的白气,一杯可以细细品味的白开水。
岩井俊二出现在观众视野中依旧是:长发、休闲衣、球鞋,而他如今也54岁了。时光这东西很怪,看起来都只是滴答的一秒终,实则有着不同的长度,时光的速度和现在化程度成反比。不管是当年还在读横滨国立大学时的青涩懵懂,还是现在享誉亚洲影坛时的沉着淡定,他依旧在抒写有关青春的诗篇,而他的作品也陪伴我度过了既漫长又短暂的青春期。从看他的电影、到看他的小说、听他做的电影配乐,再到现在开始学习电影专业去看他画的电影分镜头,感觉他更像是邻居大哥哥般的存在,充满才情却又温和谦虚。他现在依旧向往单纯的感情,依旧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电影创作当中,而我们直到现在依旧能感受到他电影画面里清新明快而又伴着淡淡哀伤的小情绪。
2002年,岩井俊二来中国参加上海电影节领取评委特别奖,在面对《南方周末》记者问的有关“好电影”的定义时,他是这么回答的“好电影应该能唤起人的想象力,这样的作品才是伟大的。这种想象力是需要培养的,也是一种技术,比如魔术,怎么从袖子中变出鸽子,就需要你琢磨。”作为岩井先生的影迷,只能在此为他祝福,希望他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再次给更多的观众带来感动,予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