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段情,唱给诸公听……”
仿佛眼前出现六朝金粉的歌舞升平,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好光景;
仿佛曼妙的秦淮河缓缓走来,回眸间,一朵烟花乍放;
仿佛伊人凭栏浅笑,触手难及,天上红尘。
风姿绰约
时隔7年,再遇《金陵十三钗》。
当年天真性冷,尚难动情;
如今《秦淮》一唱,掩面嚎啕。
染血的秦淮河
以袖拭净的女鞋在透亮的吟唱间轻轻落下;
鲜血浸染的琵琶弦在寂静的悲痛中被缓缓拾起。
李教官
《金陵十三钗》构筑了密集而巨大的矛盾,是冷灰下的艳色,是秦淮河上的教堂,是生不如死与死不复生,是黑白与彩窗,是毁灭与救赎。
历史上的六个月,电影展现了七天。
我们永远无法想象,那六个月是如何破碎的,哪怕是电影,也在历史面前显得含蓄而苍白。
在不可抗拒的灾难面前,在压抑到极致的恐慌当中,子弹穿透了教堂的玻璃,阳光沿着破碎的痕迹,照亮人性。
彩色玻璃窗
教堂穹顶的彩色玻璃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意象,它美丽,狼狈,斑斓得神圣而残缺。
它意味着什么?
想象中的秦淮
当十三钗的队列与承载着女学生的卡车,相对而驰,秦淮河的歌声又袅袅娉娉——很美,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肝肠寸断。
无丑,则无美。
电影用一部分丑恶,强化了另一部分的美好,再将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碾碎、践踏,使之成为永恒。
玉墨
如果抛开本不该抛开的大主题,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本就十分动人。
我们承认软弱,承认自私,承认虚伪,但就恰恰是因为“一生贱命”,而刺目光辉。
这冷灰下的一抹艳色,应该是鲜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