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幼苗的成长,因着不同的种子,在普遍性需求的而家出上,应给予特定的照料。越稚嫩,越需要悉心的呵护,才能让其成长得足够强大,去抵抗风雨;受伤越早、伤得越重,越容易发育不良,也越难面对外界的挑战。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这本书是一本自我探索的书,作者从不同心理发展夹断的特定任务开始,论及什么样的养育会促进人格的发育,什么又会带来人格发展的停滞。而人格成长受坤辉带来的三大主要议题;情绪上的,人际关系上的,自体统整的等等。
本书作者王晓艳,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助理心理师,拥有十余年健康管理机构及心理服务机构从业经验。
孟莲是一位南方姑娘,生长在地级市,从小父母对她要求就很严格,由于父亲的严格要求,她从小就属于“学霸”型女生,始终都是稳稳的班级前三名。她一直是父母的骄傲,但当她博士毕业申请书交上去后,却觉得自己无用并无能。
父母从小对她的养育方式,让她内心充满了对他们的怨恨。
在她小的时候,妈妈成天在外面打麻将,爸爸成天在家里给学生补课。经常把她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她还不能出声。那时候她大概三四岁这样子,她就一个人抱着洋娃娃自言自语。无论是玩耍还是睡觉,身边总是空无一人。
她的父亲是小学数学老师,在小学阶段,孟莲多事被父亲管在眼皮底下的。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孟莲上四年级,因为考试那天发烧,期末考试考了全班第七名,父亲二话没说,直接把她揪出去,让她跪在家门口。那种羞耻感,直到现在还深深地烙在她的心头。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体凝聚力和自我功能还没有发展成熟,自尊还不太稳定,也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生存,尚需要依赖父母的支持和照料;而对于父母来说,作为“自体客体”,帮助和促进孩子的自体稳定是很重要的。
孩子从父母的陪伴和保护中,借助父母强大而稳固的自体增强自己,并且在负面的肯定、镜映、欣赏的态度中,内化父母眼中自己的“好”,进而产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但如果父母的养育以忽视或指责为主,那么一方面孩子无法通过依附“好客体”来提升自体,另一方面孩子会从父母的态度中内化“无价值”的自体和“严厉”的客体。
孟莲属于后者,从她的描述来看,她早年存在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和情感被忽略的经历。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儿,被独自放在房间里,一来是安全隐患,二来孩子还小,自体脆弱,当分离时间超过孩子的承受力,就有可能造成“创伤”了。这种情况下,无可依靠、冷漠的坏客体会更多地占据孩子的内心。
与之相反的是周杰伦的例子,周杰伦4岁就开始接触音乐,那时候母亲就一直支持他,初中时其父母因性格不合离婚。但母亲并没有放弃孩子热爱的音乐,依旧选择尊重和支持。
周杰伦在中考时没有考上高中,却因擅长音乐被淡江中学第一届音乐班录取。可是高中毕业后,他两次报考台北音乐学院,却都没有被录取。最后无奈论落为餐馆的打工仔。
深知儿子有音乐潜能的叶惠美不甘心,(叶惠美是周杰伦母亲的名字)先是帮他报名了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后又鼓起勇气找到主持人吴宗宪,把周杰伦创作的曲谱推荐给他看,这才让吴宗宪签下了周杰伦。让他到自己的唱片公司担任音乐助理的职务,制作助理做了一年多,老板吴宗宪决定给这个很有才华的小伙子一个机会。
于是在1999年12月的一天,吴宗宪把周杰伦叫到办公室;郑重地说:“阿伦,给你10天时间,如果你能写出50首歌,而我可以从中挑出10首,那么我就帮你出唱片”。周杰伦听后兴奋不已,他想就是拼了命也要做最后的挣扎。就这样,仅仅10天时间,周杰伦真的拿出50首歌曲,而且每一首写得漂漂亮亮,谱得工工整整。经过大半年的精心制作,周杰伦的第一张专制作出来。一发行便一鸣惊人,不但唱片大卖,而且还一连夺得两届台湾流行音乐金曲奖的最佳制片人、作曲人等大奖。
可以说,今天周董的成功90%都要归功于其母亲的教育,她耗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捍卫儿子的梦想,在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在单亲的家庭里,她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一路保护周杰伦从一个天才的音乐少年成长为一代天王。
父母在我们的心中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他们会随着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追溯到童年,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要明白,原生家庭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却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人参的好坏,原生家庭占据一部分,更多的是我们对人生的态度。
我们都曾有过不幸,但我相信,我们都终将自我治愈,拥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