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王萧衍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里煮山川。
从一个人身上可以咂摸出人生的酸甜苦辣萧衍是个合适的人选,因为他是个故事大王,一生充满了传奇,他的文治武功、对后世的影响,都是一部故事全集,也正以为如此在1000多年后为他写点东西。
投胎是个技术活。萧衍出生在世代信奉道教的官宦家庭。远祖是汉代萧何,他的祖父、父亲等做过大官。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又聪慧过人,博学多才,他不同于陈后主善于填词、宋徽宗善于绘画、乾隆帝善于作诗,萧衍诗文、音乐、书法、绘画、史学、围棋、佛学造诣很深,甚至武功也是冠绝一时。
萧衍是当时的“竟陵八友”的核心成员,其诗文以清丽著称,现存世八十多首,或言情、或谈禅悟道、或宴游赠答,推动了七言诗、乐府诗的发展。支持昭明太子萧统编《昭明文选》,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他给音乐革新,制定“梁鼓角横吹曲”,创制许多新歌,《隋书 音乐志》中有: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主持编写六百卷的《通史》、《周易讲稿》等学术著作。书法绘画也是他的拿手,书法上留下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等四部书法理论著作。喜欢画花鸟,走兽。围棋棋艺很高,彻底不眠与人对弈,称帝后也兴趣不减。
身怀帝王和文士的双重身份,文学思想兼容并蓄、堂屋开阔,政治上力图有所作为的萧衍最为后人称道评说的学佛、崇佛、舍身事佛,甚或崇佛亡国。
萧衍弱冠之年已精通六经,20岁之后有道教转向佛教,而且达到舍身地步。
从文青到天子,萧衍崇佛是信仰,还是政治策略、治理需要,众说纷论。
萧衍成为梁武帝,才舍道归佛,他是聪明人,没有人为信仰而信仰,那是腐儒,所以梁武帝崇佛更多是政治需要。但是他对佛学汉化,对传统文化的推动无疑是巨大的。他称帝后倾注了大量心血研究佛学,著有《涅萃》、《静名》、《大品》等数百卷佛学著作,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家的涅槃、因果报应糅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显示了高超智慧,在中国古代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比西方三教同源说要早很多。
萧衍最大贡献就是把佛教定为国教,大大推动佛教的汉化,以至于大兴佛寺,广建佛塔、一时僧尼十万众。
信仰虽然重要,但治国理政更重要。当时是东晋的门阀制度大大堵塞了社会的进步,门阀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天子的作用形同虚设,皇权受到限制,必须稀释儒家的影响,萧衍才去挺佛。佛教是人心有所系,有所畏惧、有所期望,在道德上和精神上成为稳定社会的工具。因此组织翻译佛经,颁布戒律,严格僧人素食,成为汉传佛教饮食传统的转折点。甚至还要求百姓吃素,不许用牲畜祭祀,改用蔬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正因为萧衍崇佛、佞佛以至于亡国。四次舍身是佛,重金赎身,纵容贵族,对犯罪者过度宽恕,留心俎豆,忘情干戚,溺于释教,驰于刑典,对自己的敌人慈悲,导致侯景之乱,使自己饿死于狱中。
六祖坛经里边的一句话“无所执念所念是正,有所执念所念成邪”,佛学充满辩证的思维,是一门智慧之学,值得后人品味。虽然萧衍的贡献很大,悟性很高,还是没有悟透佛理,所以在佛教史对萧衍的佛学造诣并不高,以至于佞佛亡国灭身!可惜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