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险、狡诈、笑里藏刀、权势滔天、祸国殃民,我们往往会把一股脑儿想到的最最“腌臜”的词扔到太监身上,而明代更是历史上宦官作乱非常严重的朝代,乾隆帝曾总结说:
“有明一代粃政多端,总因阉寺擅权,交通执政。如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干纲不振。”
其中“司礼监秉笔”即“秉笔太监”,简称“秉笔”,是明代独有宦官之名,其危害之大,人所共知,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所作所为,更是人神共愤。
太监(宦官)自古就有,明朝“名监”、“权监”特别多。
乱国起点是从太监识字开始的。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很有远见,对内官管理很严,“定制:内侍毋许识字。后又置铁牌,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简单的说就是不许太监识字,不许干政。
可惜朱家子孙都没太把朱老爷子的话太当回事。到了他的儿子永乐大帝掀翻侄子的龙椅后,自感过程中得到过内侍的极大帮助,所有“令读书,涉经史,善笔札”。到宣德帝朱瞻基更是专设“内书堂’,太监读书成为了制度,从而把广大内侍从普通杂役中解放出来,太监成了读书人,为以后乱政埋下祸根。
通向“秉笔太监”之路。
小内侍在10岁之前,其中天赋聪明的会被送入宫内的“内书堂”,也就是特设的宦官学校。内书堂的教师都是翰林院翰林,宦官在这里所受的教育和外边的世家子弟几乎没有不同;毕业之后的逐步升迁,所根据的标准也和文官的仕途相似,其中特别优秀成会成为秉笔太监。
“票拟”和“批红”,太监弄权的制度安排。
在朱元璋连续杀了三位丞相,废除丞相制度后,原则上大明王朝所有的大事小事都必须经由皇帝“圣裁”。可惜老朱的后代大多没有遗传他的充沛的精力和勤勉的态度,“票拟”和“红批”也就应时而生。
“票拟”:对于上奏朝廷的奏本,先由内阁首辅大学士得阅奏章,代皇帝拟好批答辞,用小票墨书贴于奏疏之上供皇帝参用,称为票拟(亦称票旨、条旨等)。
“批红:”皇帝再都将票拟易红批出,就完成了政务的处理。可后来皇帝还是觉得照阁臣批红也很劳累,便有了让太监帮助批红之事。
“秉笔太监”们经不住权力和利益诱惑时,他们会利用“批红”机会,操持着朝廷事务的决定权。明代中后期的决策机构是内阁,“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秉笔太监”成为真正的内相,权力可凌驾于内阁之上,其祸乱朝廷也就在所难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