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要在某一刻突然清醒,想明白什么才是能攥在手里的安全感。最近这段时间,我慢慢摸出了属于自己的生活逻辑——不被他人绑架,不被系统困住,把精力花在真正能滋养自己的事上,才是最实在的活法。
工作上,我不再执着于“既要又要”的内耗。本职工作是底线,得先攥牢:顾好学生的安全是基本,打磨核心能力是保障,毕竟没了饭碗,其他都是空谈。至于职称,我会尽力去做,但不再把它当成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少了这份期待,反而能更从容地应对日常。真正让我觉得有奔头的,是发展线上副业。比起在系统里受气、看他人脸色,副业能让我把心思放在“多赚钱”上,为了护住搞副业的时间,哪怕偶尔得罪领导也值得——毕竟能换来实实在在的收入,还不用受莫名的委屈,这种“掌控感”比什么都珍贵。我不想把自己困在单一的收入来源里,主业保底、副业添彩,多线并存,才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后来才发现,找到一份“适配自己”的事有多重要。我喜欢与人打交道,却又怕说太多话伤了元气,兜兜转转才明白,写作恰好是这份矛盾的解药。不用频繁与人寒暄,却能通过文字传递想法,既满足了“交流”的需求,又留足了自我沉淀的空间,这份自在,是其他工作给不了的。
至于感情,我终于学会了“为自己出发”。以前总想着为某个人打扮,后来才醒悟:精心收拾自己,从来都该是为了满足自己——满足那份想被关注的虚荣心,满足吸引异性的心理需求,至于对方是否有回应、有没有下一步,其实没那么重要。如果明知对方已有归属,还执着于这份心动,不过是浪费时间。偶尔想起曾经相处的时光,也不再陷进情绪里:要么把这份想念转化成动力,告诉自己“要努力赚钱,才能在未来享受更纯粹的感情”(毕竟好的关系,从来都需要物质托底);要么就一头扎进工作里,认真投入的样子连自己都喜欢,那些儿女情长自然会被冲淡。原来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一点都不输给感情里的悸动,而且它更踏实——没有伤身体的风险,全是正向的反馈,选哪条路,其实早就一目了然。
我不后悔曾经遇见那些人,他们没带来伤害,还让我多了几分思考,也算扯平。但权衡利弊后,还是觉得有些接触意义不大,当“收获小于付出”时,及时止损才是清醒。现在的我越来越确定:可以没有一段非要不可的感情,但不能没有一份能撑得起底气的事业。感情是锦上添花,而事业是自己的底色,底色够亮,日子才会过得有底气。
这样想来,日子突然就通透了。不用困在别人的期待里,不用为无结果的事内耗,把时间分给副业的成长、写作的自在,还有工作带来的踏实感,每一步都走在自己的节奏里——这份“为自己而活”的笃定,比任何外界的认可都更让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