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同频率】
孩子认为自己的房间随意才是真性情,可是在父母眼里却是脏乱差。这时双方就容易各执一词,互相指责。
如果事前明确标准,达成共识,比如:地板上没有脏衣服、床铺平整、学习用品放到了指定的位置,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对父母的较真感到委屈,父母也不会因孩子的叛逆而伤心。
【主动出击】
一个因胆怯不敢提问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日积月累地“囤积”变得“消化不良”而厌学;恋爱中的人,若想当然地认为『如果他爱我,就会知道我要什么』。最终,猜来猜去,在这一段感情里逐渐无能为力。
而当失望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很多人常犯的错误就是抱怨遭遇而不是表达自己的意愿。著名作家托马斯·史丹利博士认为:你给别人贴上“标签”,常常会刺激对方按照你给他的冠名来采取行动。很明显,抱怨只是对痛苦经历的重现,而只有积极应对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如何积极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呢?可以尝试使用“您可能不知道……”这个句子。作者在书中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坐在电影院前排频繁收发短信的女士,屏幕的亮光严重干扰了作者。于是他真诚地向对方说:“您可能不知道您手机发出的光闪到我了,所以您介意电影结束后再收发短信吗?”没想到,女士十分吃惊然后真诚地道了歉,原来她根本没意识自己的无心之过给他人带来了困扰。
在使用“您可能不知道……”来表达自我需求时,要注意两点:第一,陈述不包含负能量和挑衅。第二,语气平和。比如,当你希望另一半参与家务时,不要说:“你可能不知道要是没有我,这屋子早就成猪窝了。”而应该说:“亲爱的,您可能不知道我真的需要帮助,你能搭把手吗?”千万不要用言语侵犯别人的世界,因为对方很可能会“反侵略”。
你不说,我不说,有了距离;你问了,我说了,信任来了。没有谁具备一眼就能看穿你的超能力,主动吐露心声才能让他人更懂你。
『反求诸己』
“行而不得,反求诸己”。思考一下,在与他人的每一次相处里,有什么是不变的?答案就是:你。虽然在每一种关系中,你只占其中的百分之五十,但对关系的改善你却拥有百分之百的权利。
莎士比亚曾说,世上本无好坏,思想使然。
一个人并没有好坏之分,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思想让他们变成了好人或者坏人。因此,想要改变一个人,唯一的途径就是改变你对他的看法。
具体怎么做呢?三个方法:
第一,保持同理心。试着挖掘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他如此勃然大怒是不是面临着重大压力?设身处地了解对方处境,有助于你放下偏见。
第二,第三角度。和你起冲突的那个人,难道就一无是处吗?他的父母、朋友、崇拜者是怎么评价他的?他有哪些优点是自己没发现的呢?试着用理智的思维把他归到“好孩子”的名单里。
第三,宽恕。原谅会给你带来无限好处,因为憎恨别人就像是为了赶走一只老鼠而把自己的房子烧掉一样,得不偿失。被囚禁了27年才重获自由的曼德拉说:“如果不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依然在狱中”。
保持同频拉近彼此距离;主动出击让心声被倾听;自我审视,让灵魂得以升级。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必需品”,然而悲观者埋怨刮风,乐观者静候风变,现实者调整风帆。